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僑委會舉辦海內外華文媒體座談會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10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新唐人記者王洋聯合報導)10月11日下午,來自多個國家的華文媒體人士與台灣當地的一些媒體同行舉行了座談,就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和如何在市場上奪得商機提升競爭力等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交流。

聯合新聞網:以網絡為重心 沒有截稿概念

應台灣僑委會邀請、包括大紀元、新唐人在內的來自7個國家18位華文媒體人士組成的參訪團,與台灣聯合新聞網總編輯張立、資深媒體人楊憲宏、《民報》總主筆劉志聰、新頭殼副總編輯劉桂蘭進行座談,座談會由僑委會副委員長田秋堇主持。

就網路崛起,傳統媒體如何因應新媒體興起的時代挑戰,聯合新聞網總編輯張立介紹,他們就是聯合報系於1999年為此成立的網站。當時網絡媒體興起但還不是那麼強,報紙因網站的新聞上得快而導致購買量下降。但隨網絡使用越來越多,特別是網絡速度從3G跳到4G後,手機上網非常方便,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因此他們再成立了新媒體,開始加速將新聞重心移到網路。

2016年海外媒體人士參訪團與台灣當地媒體進行座談會,並由僑委會副委員長田秋堇主持座談會。(倪爾森/新唐人)
2016年海外媒體人士參訪團與台灣當地媒體進行座談會,並由僑委會副委員長田秋堇主持座談會。(倪爾森/新唐人)
台灣聯合新聞網總編輯張立在媒體座談會上演講。(倪爾森/新唐人)
台灣聯合新聞網總編輯張立在媒體座談會上演講。(倪爾森/新唐人)

他還表示,所有的記者也以網絡為中心,現在已經沒有截稿的概念,新聞出的時候就是截稿時。但部門間有衝突,因網路已成發展方向,只有不斷調整。

資深媒體人:未來的媒體主要依靠雲端與手機

台灣資深媒體人楊憲宏在座談會上發言。(倪爾森/新唐人)
台灣資深媒體人楊憲宏在座談會上發言。(倪爾森/新唐人)

資深媒體人楊憲宏介紹,經過4年周遊各電視台做節目研究媒體後,現在他成立了一個公司「智慧行動傳播」(Smart Mobile Broadcast,簡稱SMB)。他認為未來的媒體主要依靠雲端與手機,而手機能忍受的秒數是1秒,超過3秒這個生意就不用做了。

同時,他表示,未來也將是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成為一個媒體。最重要的依然是內容,而要想致勝,需要引入大編輯台及大數據等新觀念,未來編輯的角色將蛻變為一個Curator,帶領一個小團隊,把紛繁複雜的情報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然後以講故事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

《民報》主筆:做好自己最亮眼的民主自由人權話題

《民報》總主筆劉志聰表示,當年的百萬大報,現在降為二三十萬,傳統媒體受到很大震盪,主要原因是網絡新聞發展,很多人可以免費看新聞,不會再花錢購買報紙。現在紙媒通過轉型跟數位結合起來,台灣媒體通過網站處理當下的新聞,來增加它的影響力,通過多角化多經營,帶動收益。

《民報》總主筆劉志聰在媒體座談會上演講。(倪爾森/新唐人)
《民報》總主筆劉志聰在媒體座談會上演講。(倪爾森/新唐人)

他認為,《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可以通過向網絡訂戶收費獲得相當收入,「而華文媒體新聞在網絡上收費基本上做不到,目前在台灣還沒有看到一家是純網絡的能夠達到收支平衡。因此在台灣,有媒體通過增加報費來解決目前困境,以內容取勝。而網絡媒體本身還沒有創造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

他在座談會上談到中共為擴大外宣,免費提供內容給海外華文媒體時說:「免費提供內容給海外華文媒體,或提供實質性協助版面編輯編排,甚至財力上的支持。而中聯辦在香港,請客送禮沒有上限,甚至大老闆請到中國去當政協委員,或者給一筆特殊的基金,這樣對香港媒體的收買,會讓新聞自由面臨很大的一個挑戰,失去公平。」

面對這種情況,台灣怎麼辦?劉志聰認為,台灣應以自己最亮眼民主自由、人權話題,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改革,這些內容做得好,其實是國際性的大事,具備被媒體的關注報導的潛力。在改革方面不斷去努力與強化。

新頭殼副總編:積極發展公民記者

新頭殼是於2009年7月才誕生的新媒體,完全依靠網路而沒有實體。走小而美的堅實發展路線。副總編輯劉桂蘭分享,為補充記者數量的不足,她們積極發展公民記者,並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培訓,並在網站上設立專門的平台與他們本身的新聞進行區分,一旦公民記者的新聞被採納直接放他們的新聞網上,就會給公民記者一定的費用。

為解決財政來源,她們也曾嚐試網上收費看新聞,但不久即宣告失敗。隨後,她們嚐試通過舉辦活動,經營實體社群的方式獲得一部分收入。作為編輯,她感到在新媒體時代,她常處於一種高壓狀態,一個是因為技術的日新月異需要不斷學習,另一個是因為新聞的生命週期大大縮短,網路一發表,5分鐘後點閱量不高就要考慮重新下標題。

資訊量爆炸時代如何確保信息準確

隨後海外華文媒體參訪團成員也分享辦報經驗,有的成員提到網上消息和公民記者如何能確保資訊正確問題,也就是怎麼能達到傳統媒體的信譽度問題。

2016年海外華文媒體與台灣媒體舉行座談,座談會一角。(倪爾森/新唐人)
2016年海外華文媒體與台灣媒體舉行座談,座談會一角。(倪爾森/新唐人)

劉志聰認為,網上自媒體發達後,大家都是公民記者,資訊量爆炸,但是它是未經查證的,假的消息也很多,對媒體工作者是很大挑戰。「我希望將來公民記者和專業記者兩者可以互取所長,現在一些媒體記者也是從網絡來取材,但是要經過過濾,在資訊這麼雜亂的時代,資訊被選擇有一個專業訓練的重要性,新聞的可性度、查證、能夠讓對方有一個公平發言的機會等這樣一些基本價值要有,否則亂成一團,無從判決。」

對兩者怎麼取得平衡,他希望怎麼樣試著公民記者能從專業記者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媒體記者也能從公民記者中吸收到養分,對此媒體工作者也是有責任的。

他以台灣太陽花學運為例,當時對台灣媒體是一個革命,這當中有互相學習、互補的地方,否則的話,無所適從。

責任編輯:劉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