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業主申請修改附例 興建30層大廈

卡城華社憂中國城存亡

人氣: 14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02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黃鐘樂加拿大卡爾加里報導)2月8日正值大年初一,一群心系卡爾加里中國城的人士表示將前往市議會的「拜年」,發聲反對一項附例修改的申請,以保護華埠社區發展及文化特色。

「華埠社區利益臨時委員會」發言人Terry Wong表示,中國城不反對發展、期望振興,但任何發展都需要尊重社區文化遺產和利益,這也是華人社區所關注的。

去年10月中旬,業主El Condor Land Inc.向卡爾加里市政府遞交申請改動華埠土地用途附例,包括增加建築密度及高度、修改土地用途。Wong表示,申請若獲批,或將修建一座約30層的高樓。而現行的華埠社區發展條例規定最高樓層為15層。

申請中涉及的地段(Site 1B)位於頤景樓南面的Impark停車場(1 St S.W.和3 Ave S.W.交接處),佔地6,500平方米。大廈將由建築師Manu Chugh承建。

委員會表示,該申請「全無諮詢區內區民、堂所」,華埠社區對高樓的形狀和用途等具體信息並不知情,並呼籲市府和申請人舉行公眾諮詢(public consultation)。建築師Manu Chugh接受大紀元採訪表示:「願意舉行公眾諮詢,但須等候市政府批准。」他說,建築的信息已在申請中提及,更多信息會在將來時機成熟時公布。

委員會成員代表表示,將於2月8日前往市政廳,向市議員表達華社意願,並呼籲每位關心中國城發展的人士到場支持。

委員會由居民、業主、商戶、華人社團、文化機構及專業顧問組成,包括華埠社區利益關注聯盟、卡城華人耆英會、卡城華商會、華埠商業振興區、卡城中華文化中心、卡城華人社區服務中心、頤景樓及華英大廈等。

雖動一地 但係全華埠存亡

華社表達了對華埠未來發展的關心,包括對華人生活的影響、高樓日照的陰影侵占、對中華文化的保護等方面。「委員會」的代表、頤景樓主管Grace Su表示:「華埠歡迎發展和繁榮,但需要符合社區利益,亦要保護中華文化和社區特點。」

1B地段緊挨兩棟老年人公寓——惠群大廈和頤景樓,有逾二百名老者居住。Su說:「要知道華埠是一個住宅區,有近兩千名居民,大部份居民是長者,申建的建築用途會否帶來不便及不安。」她表示,社區須知發展對居民生活將有何影響。
她補充到,由於缺乏與土地用途更改申請人的順暢交流,華埠社區對於申請中新樓的形狀、高度和用途均一無所知;高起的樓宇還將提高地價和地稅,加重居民、商戶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這個修改申請一旦獲得市議會通過,恐怕就會開啟「潘多拉魔盒」。Su解釋說,這個土地用途修改,意味著華埠就可以開放來經營酒店、夜店、酒鋪等,且毫無中華文化特色可言。

「華埠社區利益臨時委員會」於2月3日發布聲明表示:「修改方式等於將華埠範圍逐幅地段割離,如開此先例,此地段就會以市中心發展模式為準,而無法保持華人文化特色。」

大廈林立 將攔腰斬斷華埠

「華埠社區利益臨時委員會」在1月30日召開一次緊急公開會議,與公眾商討關係華埠發展的事宜。會上表示,市政條例規定樓宇陰影不可超過河道範圍,但按照此修改附例申請中提出的係數12.0的地積比計算,那麼申請新建的大廈造成的日照陰影會超過河邊路徑。

1月30日,委員會成員代表於卡城華人耆英會舉行緊急會議,商討華埠未來發展。當日約有百名市民出席會議。(黃鐘樂/大紀元

委員會指出,過去30年來華埠社區逐漸流失了47%的面積。在30年前的《社區重建發展規劃》(ARP)出臺後不久,華埠東部一塊地段被劃出建造聯辦大樓,即現在的Harry Hays大樓;5年前,西面部分地段被用以開發項目Livingston和Eau Claire,且毫無中華特色面貌。至今,華埠佔地面積從原先的超過20萬平方米,被逐幅分離至11萬平方米。

卡城華埠面積變遷,較30年前縮減近半。(華埠社區利益臨時委員會)

據悉,若這塊1B地段的用途修改獲批,就意味著,華埠區域只剩下ARP當初劃地面積的一半;而且該塊土地處在華埠版圖中部,林立的高樓會將華埠格局一分為二。

歡迎華埠發展 亦需尊重社區意願

委員會聲明表示,歡迎任何有助於華埠振興和繁榮的發展,而作為一個社區,希望市政府和申請人尊重社區意願和文化。

Terry Wong曾長期參與市政部門管理工作,現任華埠商業振興區主管。他介紹到,每一塊地段都有其土地用途設計,即居住或商業用途,而市中心地段較為特殊。

在1986年,市政府劃定一片地為「華埠社區」,並批准通過《社區重建發展規劃》(Area Redevelopment Plan,簡稱ARP)。在ARP中,市政府承認了保護華埠社區的文化、語言和遺蹟的重要性,並規定其土地的特准優先土地用途。

Wong表示,卡城華埠是一塊居住區域,不適合像市中區其他地區那般開發高密度建築。他強調,新建大廈的面積和高度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其用途。「無論是建成商店、酒店或餐館,我們都必須謹慎地考慮,這個改變會如何影響當地社區成員。」

Su也表示,任何發展需要尊重區民的意願和保持中華文化特點,並擔心此次申請修改附例的通過會對將來的ARP重修產生影響,這將深遠影響華埠未來建設。

卡城華埠歷史

卡爾加里華埠是加拿大繼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後的第四大華埠。卡城華埠坐落市中心東北方,北面弓河,沿中央大街(Centre Street)兩側發展。區內標誌性建築包括龍城商場和卡城中華文化中心。

如今的華埠的正式建立在1910年,至今已見證了百年的歷史變遷。1974年,華埠成立為一個社區,商戶數量由當初的78戶,增至目前的逾200戶;居民從800名,增至1800名。在華埠,年長者、新移民和訪客居多,對卡城居住、經濟和文化有著深遠意義,也被認為是加拿大最整潔的中國城。

實際上,卡爾加里的中國城已歷經兩次喬遷,現址為第三個華埠。早在1883年,華人的足跡已踏上了卡城,起初主要在餐館、雜貨店、農場、採礦場等地從事苦力工作。經過幾代華人的付出,終有了今時的中國城風貌。#

責任編輯:王玖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