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ACCC揭祕澳電價高企主因

人氣: 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伊蓮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最新報告揭示了過去十年澳洲電價大幅上漲的原因。報告稱電價上揚反映了能源政策失敗,其背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對電網的過度投資、零售市場競爭失效、老電廠關閉後新供給源缺失等。

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的報告數據表明,扣除物價因素,全國電力市場(NEM)上的零售客戶(西澳與北領地除外)目前支付的電價比十年前高44%。儘管各州情況各異,但綜合來看,電價上漲背後是四大成本要素的增長,包括電網成本、零售成本、批發成本和環保成本。

運輸電力(電網)過度投資致成本攀升

電網成本攀升是過去十年電價上漲的主因,占比達四成(40%)。過去十年裡,在獲得行業監管機構許可的前提下,全澳電網商建造的電力配送基礎設施規模遠超現實需求,且消費者不得不為此付費。理論上,嚴格的行業監管本該降低成本,但現實恰恰相反。2005年至2016年,全澳電力市場的配電網投資總額從420億澳元飆至720億澳元,增幅70%,但同期用戶量及電力消耗量幾乎未變,結果是,每一單位電力成本比從前要高得多。

電網過度建設的首因是對電力需求預測嚴重高估,結果是大量電網閒置;其次是新州和昆州政府在2000年代中期為避免大面積停電,對電網穩定性實施過於嚴格的標準,導致電網運營商不得不加大投資;最後是現行監管政策鼓勵電網商對基礎設施增加投資。

零售商利潤飆升

零售商利潤升高對電價上漲的貢獻接近三成(26%)。理論上講,競爭應促使企業降低成本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同時,迫使壓低價格儘可能多地招攬顧客。成本、價格雙低,利潤必受擠壓,競爭使零售方承壓。

可是電力行業恰恰相反。以第一個完全放開零售電力市場的維州為例,該州於2009年放開市場管制,但過去十年裡,零售成本為電價上漲貢獻了36%,每個家庭平均每年向零售商支付近400澳元,高於除塔州之外的其他州。複雜的市場也催生了大量甘心固守昂貴零售商的忠實客戶,這部分客戶被認為支撐了零售商的超額利潤。

報告中數據表明,維州電力零售商利潤率的增長統統來自經營成本上漲。競爭導致電價不降反升的原因包括,零售商為招攬挽留客戶所需支付的營銷成本,以及多家零售商入市造成的重複支付成本。

新電廠投資缺失推高批發(發電)成本

ACCC報告顯示,在2015-16財年,批發成本在電價中佔比為22%,每戶家庭全年支付的批發成本平均為341澳元,按過去一年升至過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時間,由於供大於求,澳洲大部分地區的批發電價都非常低。全國電力市場的大部分投資來源於政府,而非市場驅動,使供需(供過於求)失衡現象延續到21世紀末期。之後,消費者用電量減少與可再生能源(RET)的增加,讓供過於求越演越烈,正常結果應是電力批發價走低。

不過,需求、價格雙降化石燃料發電站運行資金壓力大增,部分老舊電站減產,小型電廠關停。而近些年來,澳洲缺乏新建足夠的電廠以頂替需要關停的老舊電廠。一旦炎熱天氣用電高峰來臨,供需失衡,自然電價昂貴。這歸咎於政府未能創造合適的環境鼓勵新投資。

政府環保計劃成本占比愈一成(16%

政府環保計劃旨在減少排放,但效果卻差強人意。該計劃中的屋頂太陽能電池板補貼一直昂貴且不公平;可再生能源與其說行業補貼有效,倒不如說是減排或能源替代政策;能源效率獎勵也呈現諸多問題。

責任編輯:堯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