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語典故:狼子野心

作者:杜若

「狼子野心」是一句常見的成語,意思是豺狼有與生俱來的凶殘本性,即使自小訓練,仍難以馴服。豺狼外表和猛犬相似,但不會像犬一樣忠實,遇到時機,就會在凶惡本性的驅使下去幹壞事。

歷來人們用「狼子野心」比喻凶狠殘暴的人難以教化。形容一個人居心狠毒,雖然享有高官厚祿,但本性為國不忠、為人不義,為了滿足自己的權欲,就會露出凶殘本相,為害一方。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典故吧!

斗子文預言:聲如豺狼 滅族之音

「狼子野心」出自《左傳 · 宣公四年》。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貴族名叫斗子文,又名斗谷於菟。楚成王時,斗子文擔任令尹。令尹是楚國最高官銜,對內主持國政,對外主持戰爭,掌管一國權柄。斗子文初任令尹時,楚國局面積貧積弱,內亂不斷。斗子文輔佐楚成王,使楚國擺脫積弱成為強國,令天下諸侯敬服。

楚成王時,斗子文擔任令尹。圖為1825年畫作,鄭瞀見楚成王。(公有領域)

斗子文的兄弟斗子良在楚國擔任司馬(官職名,掌管軍政和軍賦)。斗子良的兒子斗越椒出生後,斗子良在府中宴請賓客,為兒子慶生。斗子文到司馬府上去看侄兒,聽到斗越椒的啼哭聲,心中大吃一驚。

斗子文急忙找來斗子良,告訴他:「越椒這個孩子不能留。他的哭聲像狼嚎,長大後必會使我們若敖氏全族滅亡。諺語說『狼子野心』,狼崽雖小,卻有凶殘的本性。這是一條狼,怎麼還能蓄養呢!」

上相審聲 可斷吉凶

斗子文、斗子良都屬於若敖氏族,是楚國國君熊儀的後人,熊儀死後諡號「若敖」,後來分為斗氏和成氏兩支。若敖氏在楚國很有聲望和權勢。斗子文認為,這個孩子將來會使若敖氏族面臨滅族之禍。

狼崽雖小,卻有凶殘的本性。圖為狼。(Mariomassone/wikimedia commons)

古人認為,聲音出自於五臟,是總合五臟之神發出的聲響,所以有人能通過聲音判斷吉凶,即相術中的聲相。有句話說:「上相審聲,中相察色,下相看骨。」上等相士通過聲音,就可以知道人的吉凶。

古代術數認為,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臟「肺肝腎心脾」相對應。按照五音劃分人的聲音特點,可以此推斷吉凶。

五聲之中,宮聲凝重深沉;商聲堅勁有力;角聲圓潤透徹;徵聲抑揚頓挫;羽聲則是低沉嫋繞。根據五聲可以辨別聲音傳遞的訊息是善還是惡。

說話聲音像鴿子,這個人心地仁慈。圖為鴿子。(Sepojwisalen/Wikimedia Commons)

比如,說話聲音像鴿子,這個人心地仁慈;如果像喜鵲,性情乖巧又足智多謀;如果聲音像豺狼,秉性殘忍。

如果聲音像喜鵲,性情乖巧又足智多謀。圖為喜鵲。(lienyuan lee/Wikimedia Commons)

史書中沒有記載,斗子文是如何僅憑聲音,就知道了斗越椒日後會對家族造成危害。但後來發生的事,印證了他的預測。

預言成真 斗越椒造反招致滅族之禍

斗子文建議除掉斗越椒,以免遺禍族人,但是斗子良終究還是不忍心。

斗子文臨死之前叮囑全家人說:「越椒千萬不能掌權。一旦他執政,你們就趕快逃離,否則災禍不堪設想。」

斗子文去世後,兒子斗般擔任令尹,斗越椒也承襲父親的位子做了司馬,但他並不滿足。斗越椒一直覬覦令尹之位,於是向穆王進讒言,污衊陷害斗般。

斗越椒和楚國的將軍蒍賈合謀,誣陷斗般謀反,並殺了他。斗越椒成了新令尹後,執掌楚國權柄。後來,斗越椒與蒍賈不和,就帶領若敖氏族兵抓捕蒍賈,也將他殺害了。

因為對權力的貪婪,斗越椒最後以下犯上,興兵作亂。楚莊王九年(西元前605年),斗越椒率領族兵進攻楚莊王,雙方交戰,結果莊王獲勝,斗越椒被殺。楚莊王趁機下令,誅滅若敖氏全族。果然就像斗子文所說,斗越椒聲如豺狼,是滅族之相。這就是成語「狼子野心」的由來。

斗越椒率領族兵進攻楚莊王,結果莊王獲勝,斗越椒被殺,若敖氏全族被誅滅。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的楚莊王像。(公有領域)

獸有野心 不是誣言

清朝紀曉嵐對「狼子野心」也有一番解讀。他講過一則故事,說滄州濱海一帶有一富豪,偶爾得到兩隻小狼,將它們和家狗一起餵養。起初狼和狗也相安無事。

兩隻小狼長大後,表面看也很馴服,就像家犬一樣。時日一久,富豪就忘了它們是狼。有一天,富豪在廳裡睡覺,忽然被一群憤怒的狗吠聲驚醒。富豪起來,看到四周沒有一個人。

他躺下準備接著睡覺,狗又像先前一樣狂吠。於是,他就假睡,查看情況,發現是那兩隻狼趁著他睡覺時,想咬他的喉嚨,被家狗狂吠阻攔,不讓狼咬自己的主人。

他發現是那兩隻狼趁著他睡覺時,想咬他的喉嚨,被家狗狂吠阻攔,不讓狼咬自己的主人。示意圖。(istock)

富豪吃驚不已,以為狼和狗一起長大,早就被馴服了,其實狼性並沒有改變。於是,富豪殺了那兩隻狼。人們常說「狼子野心」,實在是沒有誣衊它們!只不過它們凶殘的本性被深深隱藏著。

它們表面上假裝親暱,背地裡卻想攻擊主人,紀曉嵐在書中評價道,野獸本性不足為道,只是人們為什麼飼養它們,而給自己招引禍害呢?@*#

參考資料:
《左傳‧宣公四年》
《閱微草堂筆記 · 槐西雜誌四》卷十四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