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這根吸管等了20年 救了星巴克的急

從修平大學退休的黃建銘成立了銘安科技公司,生產可讓微生物完全分解的塑膠,這是他研究了20年的重要成果。(鄧玫玲/大紀元)

人氣: 7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9年10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中報導)2年前從修平大學退休的黃建銘成立了銘安科技公司,生產可讓微生物完全分解的塑膠,這是他研究了20年的重要成果。

他說:「研發了生分解塑膠這十幾年來,沒受到人們特別的關注,因為沒有人相信塑膠會腐爛。」所以他創立的科技公司生產的塑膠產品乏人問津。直到2015年一群研究人員到哥斯大黎加考察,在海邊發現一隻欖蠵龜鼻孔中,竟然有一根長達10公分的吸管。

銘安科技生產的吸管,讓西雅圖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用不可分解塑膠吸管的城市。(銘安科技提供)

這個令人揪心的影片,讓全世界的人開始重視因塑膠無法分解造成的海洋垃圾問題,也改變了黃建銘一手創辦的銘安科技公司,搭上了這波全球減塑浪潮。

而最讓人矚目的則是在2018年4月,美國星巴克找上了銘安科技。當時距離西雅圖成為全球第一個禁不可分解塑膠吸管的時間只剩下3個月,他們在確認銘安科技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有美國及國際認證後,不顧空運吸管是連中間的空氣(體積)也要算錢,還是把急需的吸管從台中空運到了美國,這等於把吸管和台中太平的空氣一起運送到西雅圖,終於趕上這場國際盛事,讓西雅圖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用不可分解塑膠吸管的城市。

而曙光乍現的時刻,在2010年就出現了,那一年的冬季奧運在熱愛環保的加拿大溫哥華舉辦,地主國宣誓要辦一場環保奧運,為展現環保決心,奧運活動進行期間都要使用可分解的餐具。

然而很多標榜環保的餐具進了加拿大後,受檢測時卻發現所謂的可分解餐具,其實只是澱粉加傳統塑膠,表面上雖然會分解,但實際上是澱粉被微生物吃光了,塑膠照樣留下來。如果採用這種假的可分解餐具,那麼加拿大冬季奧運可能就進行了一場假環保運動。

銘安科技研發的咖啡熱杯,是採用可分解的塑膠製成的。(銘安科技提供)

為了做出「真環保」奧運,溫哥華官方只好緊急尋找替代廠商,於是找上了有國際認證、又有供貨能力的台灣銘安科技公司,並要求銘安立刻出貨。本來按照奧運會的規定,只有官方贊助廠商才能在奧運會上露出品牌,但時間實在太趕了,也不管銘安的產品有打上自家公司商標,就讓它們登上了奧運的世界舞台。

銘安可分解塑膠藉此在國際打出知名度之後,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了,也吸引了加拿大當地媒體前來採訪,從此聲名大噪,開始有國際客戶上門。面臨虧損危機的銘安科技,總算轉虧為盈,黃建銘還得到處租工廠來生產,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黃建銘認為他生產的生物分解塑膠,如今能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是因為他做的產品是真正能被微生物分解的塑膠,有很多國際大廠做的卻是假的分解塑膠。

他說,像是「光降解性塑膠」,它是傳統塑膠加入光敏促進劑,這種塑膠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能量後,會裂化斷成一塊塊的,最後成為塑膠微粒;另一種「氧化分解性塑膠」則是加入醋酸化觸媒,與氧氣接觸後會加速老化,但裂解的塑膠碎片仍然無法分解。

黃建銘強調,「只有他做的是真的。」其實化工領域的文獻已經證明微生物是會吃塑膠,例如PBS、PBAT,這兩種塑膠微生物都願意吃(分解)。而且當時國際上也陸續有類似的研究與方法在進行,台灣並不是唯一。

然而,「分解」卻是這些塑膠原料的最大致命傷,「誰會想買一個一年後會壞掉的東西?」所以根本不會有石化業者去大量生產沒有人要的PBS、PBAT。所以這些原料存在已久,過去卻很少人在使用。

黃建銘多年來不斷研究的就是這些不同原料聚合、加工,他說,「我就像是廚師一樣,把不同的原料炒成一盤好菜。」所以除了吸管,銘安科技生產的購物袋,刀叉、牙刷、浴球,都是可以完全分解的塑膠製品。

「我做的生分解的塑膠在自然環境下,就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可當作廢棄物做成堆肥。其中不但含有機質,而且不殘留塑膠微粒,也可以做掩埋處理。它在土中會被微生物攻擊後完全消失,或者焚化處理,每克只產生2克的二氧化碳,和傳統塑膠平均高達3克以上,高下立判,可以減碳三成以上。」黃建銘指出。

今年6月,台塑投資銘安就是看上了這個趨勢,台塑能開發上游原料,雙方剛好成為互補,又能開創新的商機,兩者搭配剛好讓台灣在全球減塑的浪潮下,有機會占一席之地。

最快今年底,銘安將從太平的鐵皮屋離開,搬到中科虎尾園區,成為台灣第一家跑到科學園區生產可分解塑膠袋、塑膠原料的科技業者。

責任編輯:黃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