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培養孩子包容同理心五貼士

家長需要培養孩子學會包容、以同理心善待他人,才能建立和維護友誼。(Fotolia)

人氣: 6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08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伊璉澳洲悉尼編譯報導)同理心是我們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者是能感受到對方的某種心境,然後以關懷的方式來加以回應。具有包容、同理心的人通常都會關心、善待他人,給人以應有的幫助。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包容、同理心,有些人需要後天培養。

孩子們隨年齡增長慢慢學會了建立、維護友誼,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行為表現各異。學齡前兒童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交往是先以對話開始,然後參加小組遊戲、隨後則進行分享、互動。高些年級的小學生開始學會解決衝突,維護自己,在「小圈子」裡進進出出,通過交友過程來體驗情感關係。

在交往中,小孩彼此之間「打打鬧鬧」也屬正常,這些過程都是孩子們的成長必經之路,但是,當他們無意間傷害到了別人時,家長和老師要對其進行教育,通過啟發孩子換位思考,真切體驗到他人受到傷害時的感受,從而幫助他們培養起同理心。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包容,以同理心善待他人,家長不妨嘗試以下五條貼士,主動積極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

一、關注孩子的情緒。

首先要讓孩子會識別他們的情緒來自哪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家長可以教孩子用快樂、悲傷、好奇、失望等詞彙來描述其當天的感受,尤其是當孩子的心情與身體之間有對應關聯時,如:孩子流露出當他/她產生擔心的想法時會感到肚子痛,讓孩子通過這種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當孩子能更好地識別、處理、調節自己的情緒時,他們也會體驗到環境中其他人的感受,如此可以幫助他們在與同齡人交往時產生同理心。

二、身體力行包容美德。

孩子們模仿能力強,當做父母的努力包容他人、提供幫助時,孩子也會效仿。模擬如何包容他人就像邀請其他孩子加入公園遊戲、或邀請鄰居一塊走走時一樣容易。當父母向孩子們展示如何包容其他人的行為、如何給他人以幫助、如何消除他人的孤獨感時,孩子們也會學著去這樣做。

三、不要急於給孩子的言行下結論。

欺凌被認為是一種不受歡迎的攻擊性行為模式,其中包括了權力不對等、意圖傷害另一個孩子的身體與情感等現象。雖然戲弄或身體攻擊(推搡、拉扯)可能會感覺像是在欺負人,但它很可能只是一個不成熟的社交方式或者是缺乏挫折忍耐力的例子。當父母迅速把別的孩子稱為「霸凌」或「卑鄙」時,他們的孩子就會跟著學。但是,如果父母能夠保持冷靜,並且幫助他們的孩子運用同理心來應對這些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時刻,孩子們也會變得超越行為思考,同情他人。

四、教孩子使用包容性語言。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找小玩伴就像站在一個小組附近說「可以帶我一起玩嗎?」這麼簡單。然而,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加入小組並不那麼容易。加入、退出小組是一種相當「高超」的社交技巧,幼兒不一定知道如何參與已經形成的小組。

家長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觀察房間或是休息區,尋找可能被小組漏掉的孩子,並通過友好的邀請讓他們參與進來。可以教孩子們說:

1、你想和我們一起吃午飯嗎?

2、你喜歡踢球嗎?你可以加入我們的團隊。

3、你想和我們一起玩嗎?

4、我們常常需要額外的球員。

5、你想找個一起玩的遊戲嗎?讓我們一起玩吧。

雖然上述語言聽起來像是簡單的陳述,但是,在孩子學會培養他人之前,孩子們則傾向於認為其他孩子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加入進來。當你在家裡使用包容性語言時,如:「你想和我一起散步嗎?」你的孩子也會這樣對對待其他孩子。

五、及時鼓勵孩子的善舉。

孩子們在犯錯時會得到過多的糾正性的反饋,而他們的善舉卻常常得不到積極的反饋。家長請注意,當你的孩子在家裡、學校、社區裡做善事時,告訴他們,父母會為他們感到自豪。

當孩子學會同情他人並對同伴表現出同情心時,包容性也會自動地從孩子身上體現出來。如此,孩子們學會在小組之外尋找那些被落下的小夥伴,並考慮到這些同齡人的感受時,就會促使孩子邀請他人參與其中,而這也正是家長最希望看到的,做一個能包容他人、以同理心善待他人的好孩子。

責任編輯:瑞木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