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國會兩議員 談為何對中國問題持堅定立場

圖為2011年11月23日,在新西蘭奧克蘭,西蒙·奧康納(左)與時任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右)並肩沿著使命灣(Mission Bay)散步。( Phil Walter/Getty Images)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1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淇晴新西蘭編譯報導)8月10日(週二),Newsroom新聞網發表了一篇採訪報道,闡述了兩位理念迥異的新西蘭國會議員為何在對華問題上「有著根深蒂固」的一致立場。

這兩位議員是同為跨黨派國際組織「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新西蘭分部的聯合主席:工黨議員路易莎·沃爾(Louisa Wall)以及國家黨的議員西蒙·奧康納(Simon O’Connor)。

他們所在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是一個由18個不同國家及歐洲議會,逾170位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的國際組織,致力於從多個方面促進志同道合的政府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協助各國制定積極的戰略性方針,處理與中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兩位議員曾代表該聯盟,在新西蘭共同推動多項中國相關事務的進展,包括敦促政府排除將新西蘭人引渡到中國的可能、為香港年輕人設立「救生艇」簽證計劃,以及敦促政府就新疆維吾爾族是否遭遇種族滅絕進行牽頭調查。

成為國際組織成員的原因

談到為何成為該議會聯盟的主席,沃爾表示,她在2019年訪問香港期間,因深受當時港人街頭抗爭活動的影響,開始關注中國相關事務。

當時,在與香港立法者就不斷惡化的局勢進行交談後,她對香港人當時面臨的風險有了深入的了解。

她說:「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你就不能坐視不管,你必須做出反應。我認為我們試圖做的,就是幫助教育我們的同事。通過這樣做,顯然也是在教育公眾。」

奧康納則說,國會的一次簡報對他的觸動很大。那一次,中國(共)被描述為「惡意行為者」,簡報還明確指出政治家發揮前線領導作用的重要性。

此外,由於兩位議員都曾擔任過國會的外交、國防和貿易委員會主席,與外交官員的對話也引起了奧康納的深思。

他說:「當你的盟國特意對你說,『為什麼新西蘭沒有現代奴隸制立法,為什麼沒有馬格尼茨基式的法律,你們真的認為你們可以免受我們正在經歷的干涉嗎?’」

面對這一質疑,奧康納說他無法給出滿意的回答。

該訪談報道還說道,除了現代奴隸制立法、自治制裁和新疆人權狀況等兩人都關注的議題,兩位議員也都有各自更為關心的領域。例如沃爾議員對譴責中共強摘法輪功修煉者器官的採訪報道,最近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

兩位議員如何看待國外的質疑與抨擊

在這樣的職位上,兩位議員都表示,遭到一些親中共人士的抨擊是不可避免的。

奧康納說,他曾在簽署完一封與香港有關的信件幾個小時後,就收到了中共大使館「約談」的請求。

此外,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也曾對他們發出警告,說他們很可能會成為網絡攻擊的目標。

面對這些風險,奧康納說,這可能會讓他的家人、親友或同事感到不安,但與很多沒有受到國家及國會保護的人士相比,他說自己的經歷「根本不算什麼」。

沃爾則表示,面對威脅,她的反應可能與一般的人不大一樣:「這使我更堅定、更支持新西蘭居民和一些為家人爭取權利的公民的權利。」

新西蘭的公眾情緒發生轉變

奧康納說,當談到對中國的擔憂時,會有一些更關注經濟利益的人表示反對,但更多公眾的態度正在發生改變。

他也提到,就他自己的選民而言,「很多人認為主權和國家安全是第一位的。」

沃爾則表示,她覺得政治情緒也在發生變化,因為她注意到政府在奴隸制立法方面的工作正在展開。

她說,一些更關注貿易的人會說「我們無能為力」,但她自己並不贊成這樣的理由。

兩位議員都認為,與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相比,新西蘭國會議員獲取情報的渠道相對有限,國會情報和安全委員會相對封閉,這些因素可能會阻礙新西蘭的政治辯論。

沃爾表示,來自其他司法管轄區的情報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們兩人在中國問題上暢所欲言的信心。不過她認為,與其說是對新西蘭體制的控訴,不如說是對各國議會集體行動的認可。

兩位議員談立場一致的原因

當問到兩位在其他領域理念迥異的議員,如何能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有共同信念時,沃爾表示,他們兩人都是成熟的成年人,是各自領域的專業人士,會在一些方面有各自的見解,並且在有些方面可能根深蒂固。

但她拿橄欖球比賽為例說,即使在比賽時是競爭對手,比賽結束哨聲吹響時,也可以「互相握手、喝杯啤酒」。

她說:「這是一種尊重」。

奧康納則比喻說,方向不同的兩根線,也可以在某個特定的點上交匯。與沃爾議員能夠合作,是因為在很多事情上,她的看法始終如一,而非搖擺不定,這會讓合作更加容易。

該篇報道則指出,兩位議員有著對法治和人權的共同信念,對這種共同信念的一致關注,是他們立場一致的根本原因。

責任編輯:藍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