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校園變景點 觀光新賣點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專題報導) 以往被圍牆圍住的學校校園,也加入了旅遊行列!

唯一位於台灣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山中孩子國」花蓮縣西寶國小,就吸引了台北學生甘心成為「空中飛人」上山聽課﹔台東縣新興國小則號召學生親手做課桌椅、參與省水省電設計,締造出原住民學校難得的零中輟紀錄,成為東部耀眼的「教育明珠」。教育部選出二十一所示範永續校園,推出四條「永續校園學習之旅」,其中在東部地區,起自高居太魯閣山區的花蓮縣西寶國小,南下延伸到台東縣深具排灣族特色的新興國小,連成別具特色的後山永續教育之旅。

西寶國小

一向被視為國際觀光客最愛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中,就有恍如群山中一顆綠寶石的西寶國小﹔這所為早年開闢中橫公路的榮民家庭而開辦的分班,三年前獲得營建署特案許可,擴建為獨立小學,也是唯一可以跨縣市招生的「無學區」學校,更是特殊的「學舍制」學校,學校形成師生住宿、學習全在一起的大家庭。

西寶的校舍設計須經過學生同意,在學生建議下,教室連結成了象徵蜜蜂合作的六角形蜂巢建築,學生更一釘一木在樹林間建造起樹屋,作為戶外集會的天然會議室。

為了避免光害妨礙山中動植物的生長,西寶師生還自行設計出光暈柔和的「陶燈」,無論是眼睛閃閃發亮的豬頭燈,或是太魯閣族原住民造型燈,已成為備受讚賞的「西寶一寶」。

學生就學期間,更須踏遍國家公園各處,甚至遠征合歡山上課,不僅要成為校園花草名稱可以琅琅上口的生態解說員,畢業時得爬完兩小時的登山步道,才能參加在高山上舉行的畢業典禮。

目前全校六十九名學生,只有十多名是家住中橫西寶村的當地學童,一半以上是來自花蓮縣各地的學生,甚至有遠自台北、屏東上山就學的孩子。

壽豐國小

位於花東縱谷平地的花蓮縣壽豐國小,儘管校地有限,卻發揮無限創意,或是利用落葉腐木,作為綠樹新枝的天然肥料,報廢的校長宿舍,則改建成為學校生態環保教室,更利用廢棄水泥管,為孩子們闢建出與世隔絕的「秘密基地」。

校長黃木蘭表示,學校以「聖經基因解碼」方式操作永續校園,強調飛鳥是兄弟,百花是姊妹,樹木是摯友,綠色大地是眾生之母,穹蒼深處則是生靈依據。

也因此,壽豐國小每年都會慎重遴選環保解說員,儼然成為學校模範學生條件之一,今年還特別選出三隊「雙胞胎」解說員,成為學校環保教育的一大特色。

這也突顯出壽豐鄉「雙胞胎」特別多的人口特色,鄉長甚至祭出獎金鼓勵鄉民生三胞胎,成為社區傳奇。

壽豐還有落葉堆肥,現在已經是第三代落葉堆肥法,落葉堆肥還在實習農園課程被拿來有機栽種,種的一顆絲瓜炒了由全班同學一起吃。

今年七月敏督利颱風侵襲台灣時,吹倒很多樹木,壽豐國小未送走一枝一葉,鋸成一截一截,剝掉樹皮,用砂紙磨光,製成凳子,招待來賓。

新興國小

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金針山下的新興國小,早自日據時代就已創校,門口最新立起刻著排灣名稱的巨石、鋪設滿佈百步蛇與原住民族頭飾圖騰的文化步道,在在流露出對排灣族先民傳統的孺慕。

新興國小更引人的,還有學校架設風力發電、太陽能熱水器等環保新科技的創新嘗試,為學校省下每月將近一半、約三千元的電費。

師生更花了近一年時間,在學校周圍挖出長達兩百公尺的生態水溝及水池,讓原本光禿難生的操場出現綠意,陸續吸引了昆蟲、青蛙、水蛇甚至蒼鷹的蹤跡,使得學校成為社區生態教育中心。

學校更強調「肥水不落外人田」,學校與社區生活廢水,都重新收集再利用於廁所或過濾成為生態水池水源,廚餘也成為校園植物園的天然肥料來源,學校更因此廣栽腎厥、荖葉或是被視為協助排灣族祖靈升天的長枝竹,開闢出原住民「民族植物園區」。

全校學生還須從小就學習木工,利用廢棄的漂流木釘製課桌椅,廢棄的課桌椅,會再利用成為圖書館亮晶晶的木地板,誠如鄭漢文校長強調:「朽木其實可以雕也,糞土之牆,也可以污也。」

東華大學

佔地二百五十一公頃、校區面積高居全國第二的東華大學,強調莊嚴肅穆的學術氣氛中,同時建構起多層次、多綠化的生態環境。

東華大學不僅在創校之初,邀請國際級建築大師協助設計,以後現代建築觀念規劃校園藍圖,也為學校預留龐大面積的天然次生林帶綠地及親水藍帶,建築更採取與土地親近的土棕黃色,強調與自然融合,不僅為東華贏得媲美「東方史丹福大學」的校園美景,也成為國內少數的綠建築大學。

校園內栽植了二十五種喬木、五十八種原生草本植物,出現了一百多種野生動物,成為學校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的最佳生態教學場域,更即將擴展成國家植物園基地,預計將作為東部特有的原住民民俗植物園區。

教育部過去三年,已補助兩百五十六所學校超過五億元發展生態環保特色,這些學校連串成學習旅遊動線,希望能在日常教學之餘,將校園開放提供成為國人學習生態永續教育的天然教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