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隨筆】大陸人在台灣——吾爾開希

人氣: 8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4日訊】吾爾開希在台北市一家十分安靜的茶藝館裡接受訪問。訪問中,他的談話數度被他的手機打斷,大部分的電話是吃飯、開會的商務邀約。

四年前吾爾開希投身高科業成功投資創立了兩家高科技公司。今年三十六歲的吾爾開希除了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的「民運人士」之外,也是「科技新貴」。在一些有關吾爾開希的報導中,有些媒体已經改用「科技新貴」稱呼他。

大部分的人都很喜歡談論自已,但是吾爾開希顯然不喜歡,也不擅長。談到他個人的生活、工作,甚至是人人稱羡的「科技新貴」事業,他的態度總是淡淡的,幾度還因為話題無以為繼而沈默了下來。彷彿不知道該從他的生活中提供什麼精彩片斷作為被報導的素材。

但是一觸及「民主政治」的議題,吾爾開希就顯得旁徵博引而滔滔不絕,甚至多年前的舊事,他現在談起來還是興味盎然。例如,「六四事件」後他以流亡學生的身分赴美求學,在美國期間對民主思想的學習、體驗,以及在生活中對民主意涵的深刻領悟…。又例如,流亡期間自1990年開始,他每年抽空一個月到台灣觀察政扃的變動;他說,他何其有幸可以親眼睹台灣從專制走向民主…。

在訴說這些經歷時,吾爾開希難掩興奮之情,像是個第一天上學的小學生有著莫名的欣喜,彿彷這些體驗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

尤其,當吾爾開希談到他最關切的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問題時,更展現驚人的熱情和強大的感染力,他時而理性分析、時而毫不留情的批判…。恍惚之間,我像是從台北市這間寧靜的茶藝館,一腳跌進十五年前的風起雲湧的天安門廣場,親眼目睹了中國學生的澎湃熱血。

採訪吾爾開希之前,我曾經在網路上搜尋他的資料,找到了一張「六四事件」中他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照片。照片中的吾爾開希手持擴音器,聲嘶力竭地指揮調度,過長的捲髮在狂風中顯得十分凌亂。

雖然是一張十五年前的舊照片,卻令我震撼不已,因為資料中記載著:當時的吾爾開希只有二十一歲,還只是一個在北京師範大學唸書的學生!

十五年的時間過去了,現在三十六歲的吾爾開希,臉上略見風霜,身著畢挺的西裝,頭髮剪得極短,當年被狂風吹亂的捲髮,如果不留神已經看不出來是捲髮了。整潔乾淨的外表和台灣社會菁英已無二致。

但是十五年的悠悠歲月,顯然並沒有澆息吾爾開希對中國大陸民主改革的熱情。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大陸對他發佈的通緝的令即將在今年六月屆滿,而他的決定是:「我一定要回去。」

吾爾開希說,「六四事件」中無數的學生在廣場前犧牲,他是學生領袖之一,必須承擔一切的責任,「我們沒有死在廣場前的人,擔負著沉重的負罪感。唯一承受負罪感的方式,就是將民主運動當成自已終身的使命和信仰。」因此,「回到中國是無可迴避的一件事。回到中國,繼續扮演反對派的角色,承擔一切反對派的後果,包括坐牢!」

吾爾開希表示,不只他的想法如此,同為「六四事件」的民運領袖王丹也有同樣的共識。他說,王丹目前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通緝令期滿之前他們將聯合有志一同的民運人士一起回到中國,繼續扮演反對派的角色。

吾爾開希說,現在中國面臨許多問題,包括高失業率、貧富不均…等等。政治改革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中國亟需一個理性反對派的出現,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擔統治者的責任,「此刻反對派的存在是絕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的。」

在成功創設現在這兩家高科公司之前,吾爾開希曾經歷經了四次失敗,他形容這段期間是「沉沉浮浮的,」人生。但是,就在他的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站穩腳跟之際,他的選擇仍然是回到中國為「六四事件」的歷史負責。

吾爾開希強調,「我從來沒有忘記流亡身分,」現在投資的兩家科技公司都不直接涉入內部的管理,即是為了隨時為回大陸做準備,這是深思熟慮後的主張和做法。

十五年前天安門廣場前的學生以血肉之驅對抗中國專制政權,十五年後的吾爾開希也將以他的血肉之軀,繼續投身中國的反對運動,推動中國的民主化。

吾爾開希在1999年以「台灣女婿」的身分取得台灣的身分證。當時核發身分的台中市長張溫鷹特別為吾爾開希舉辦了隆重的典禮,並且製作了用一張特大號的身分證,做為吾爾開希正式成為台灣公民的儀式。

吾爾開希在典禮上致詞時感觸極深地說:「我清楚地知道我是大陸人,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我是台灣人。這兩個角色並不衝突。就像侯鳥一樣,南方是牠的家,北方也是牠的家。」

僅管吾爾開希早就取得台灣的身分,也早就成為台灣納稅的公民,但是他特定的歷史身分–「民運人士」的形象仍然深深烙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而他「民運人士」的身分,在他投身的商場中尤其十分敏感。

吾爾開希說,他的高知名度的確可以為他建立一些人脈,但是大部分的時侯是被認為「不方便」的。他說,中國大陸的經濟快發展,成為舉世商人競相投入與討好的市場,基於市場的考量下,在檯面上,許多人都不願意跟他的名字連在一起。

吾爾開希表示,甚至連許多知名度不高的「民運人士」也因為身分敏感而刻意隱匿,不願意再與「民運人士」四個字再劃上等號。他強調,正因為如此,「我才刻意保留民運人士的稱號,表示我不在乎!」

* 從「民運人士」到「政治評論家」

吾爾開希深厚的政治訓練和素養,使他成為台灣政論節目的密集邀約的對象。剛開始電視螢幕上介紹吾爾開希打出來稱號都是:「民運人士」,但是,現在所有的政論節目都已改稱他為:「政治評論家」。年代電視台的製作人廖筱君是帶領這項改變風潮的創始人。

吾爾開希密集上過幾次電視之後,廖筱君發現,吾爾開希對台灣政情的評論和批判,已經是一位專業「政治評論家」的水準,而不只是一位「民運人士」的觀點和看法,於是下令電視台將吾爾開希的稱謂從原來的「民運人士」改為「政治評論家」。沒多久,其他的政論節目也都相繼跟進。

吾爾開希說,他在中國大陸唸書時就十分注意台灣政治的動向,「六四天安門事件」流亡美國求學後,自1990開始,他每年固定到台灣停留一個月觀察台灣的政治,後來還曾經擔任多位立法委員的顧問,幾年前他還親自下海幫前任立法委員朱高正助選,深入基層掃街拜票。

他說,他是所有「民運人士」中,唯一得以親眼觀察台灣政治變遷的人,「這是我非常幸運的地方。」

長期觀察台灣的政治變遷與發展,吾爾開希認為,台灣是從專制政權走向民主化付出代價最小、過程最平順的地方,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台灣也同時解決了許多社會問題,「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可以提供中國大陸許多寶貴的經驗。」@(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