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随笔】大陆人在台湾——吾尔开希

人气: 8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4日讯】吾尔开希在台北市一家十分安静的茶艺馆里接受访问。访问中,他的谈话数度被他的手机打断,大部分的电话是吃饭、开会的商务邀约。

四年前吾尔开希投身高科业成功投资创立了两家高科技公司。今年三十六岁的吾尔开希除了是“六四天安门”事件中的“民运人士”之外,也是“科技新贵”。在一些有关吾尔开希的报导中,有些媒体已经改用“科技新贵”称呼他。

大部分的人都很喜欢谈论自已,但是吾尔开希显然不喜欢,也不擅长。谈到他个人的生活、工作,甚至是人人称羡的“科技新贵”事业,他的态度总是淡淡的,几度还因为话题无以为继而沉默了下来。仿佛不知道该从他的生活中提供什么精彩片断作为被报导的素材。

但是一触及“民主政治”的议题,吾尔开希就显得旁征博引而滔滔不绝,甚至多年前的旧事,他现在谈起来还是兴味盎然。例如,“六四事件”后他以流亡学生的身份赴美求学,在美国期间对民主思想的学习、体验,以及在生活中对民主意涵的深刻领悟…。又例如,流亡期间自1990年开始,他每年抽空一个月到台湾观察政扃的变动;他说,他何其有幸可以亲眼睹台湾从专制走向民主…。

在诉说这些经历时,吾尔开希难掩兴奋之情,像是个第一天上学的小学生有着莫名的欣喜,彿彷这些体验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资产。

尤其,当吾尔开希谈到他最关切的中国大陆民主化的问题时,更展现惊人的热情和强大的感染力,他时而理性分析、时而毫不留情的批判…。恍惚之间,我像是从台北市这间宁静的茶艺馆,一脚跌进十五年前的风起云涌的天安门广场,亲眼目睹了中国学生的澎湃热血。

采访吾尔开希之前,我曾经在网路上搜寻他的资料,找到了一张“六四事件”中他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照片。照片中的吾尔开希手持扩音器,声嘶力竭地指挥调度,过长的卷发在狂风中显得十分凌乱。

虽然是一张十五年前的旧照片,却令我震撼不已,因为资料中记载着:当时的吾尔开希只有二十一岁,还只是一个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的学生!

十五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三十六岁的吾尔开希,脸上略见风霜,身着毕挺的西装,头发剪得极短,当年被狂风吹乱的卷发,如果不留神已经看不出来是卷发了。整洁干净的外表和台湾社会菁英已无二致。

但是十五年的悠悠岁月,显然并没有浇息吾尔开希对中国大陆民主改革的热情。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大陆对他发布的通缉的令即将在今年六月届满,而他的决定是:“我一定要回去。”

吾尔开希说,“六四事件”中无数的学生在广场前牺牲,他是学生领袖之一,必须承担一切的责任,“我们没有死在广场前的人,担负着沉重的负罪感。唯一承受负罪感的方式,就是将民主运动当成自已终身的使命和信仰。”因此,“回到中国是无可回避的一件事。回到中国,继续扮演反对派的角色,承担一切反对派的后果,包括坐牢!”

吾尔开希表示,不只他的想法如此,同为“六四事件”的民运领袖王丹也有同样的共识。他说,王丹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通缉令期满之前他们将联合有志一同的民运人士一起回到中国,继续扮演反对派的角色。

吾尔开希说,现在中国面临许多问题,包括高失业率、贫富不均…等等。政治改革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中国亟需一个理性反对派的出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担统治者的责任,“此刻反对派的存在是绝对符合统治者的利益的。”

在成功创设现在这两家高科公司之前,吾尔开希曾经历经了四次失败,他形容这段期间是“沉沉浮浮的,”人生。但是,就在他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之际,他的选择仍然是回到中国为“六四事件”的历史负责。

吾尔开希强调,“我从来没有忘记流亡身份,”现在投资的两家科技公司都不直接涉入内部的管理,即是为了随时为回大陆做准备,这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张和做法。

十五年前天安门广场前的学生以血肉之驱对抗中国专制政权,十五年后的吾尔开希也将以他的血肉之躯,继续投身中国的反对运动,推动中国的民主化。

吾尔开希在1999年以“台湾女婿”的身份取得台湾的身份证。当时核发身份的台中市长张温鹰特别为吾尔开希举办了隆重的典礼,并且制作了用一张特大号的身份证,做为吾尔开希正式成为台湾公民的仪式。

吾尔开希在典礼上致词时感触极深地说:“我清楚地知道我是大陆人,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我是台湾人。这两个角色并不冲突。就像侯鸟一样,南方是它的家,北方也是它的家。”

仅管吾尔开希早就取得台湾的身份,也早就成为台湾纳税的公民,但是他特定的历史身份–“民运人士”的形象仍然深深烙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而他“民运人士”的身份,在他投身的商场中尤其十分敏感。

吾尔开希说,他的高知名度的确可以为他建立一些人脉,但是大部分的时侯是被认为“不方便”的。他说,中国大陆的经济快发展,成为举世商人竞相投入与讨好的市场,基于市场的考量下,在台面上,许多人都不愿意跟他的名字连在一起。

吾尔开希表示,甚至连许多知名度不高的“民运人士”也因为身份敏感而刻意隐匿,不愿意再与“民运人士”四个字再划上等号。他强调,正因为如此,“我才刻意保留民运人士的称号,表示我不在乎!”

* 从“民运人士”到“政治评论家”

吾尔开希深厚的政治训练和素养,使他成为台湾政论节目的密集邀约的对象。刚开始电视萤幕上介绍吾尔开希打出来称号都是:“民运人士”,但是,现在所有的政论节目都已改称他为:“政治评论家”。年代电视台的制作人廖筱君是带领这项改变风潮的创始人。

吾尔开希密集上过几次电视之后,廖筱君发现,吾尔开希对台湾政情的评论和批判,已经是一位专业“政治评论家”的水准,而不只是一位“民运人士”的观点和看法,于是下令电视台将吾尔开希的称谓从原来的“民运人士”改为“政治评论家”。没多久,其他的政论节目也都相继跟进。

吾尔开希说,他在中国大陆念书时就十分注意台湾政治的动向,“六四天安门事件”流亡美国求学后,自1990开始,他每年固定到台湾停留一个月观察台湾的政治,后来还曾经担任多位立法委员的顾问,几年前他还亲自下海帮前任立法委员朱高正助选,深入基层扫街拜票。

他说,他是所有“民运人士”中,唯一得以亲眼观察台湾政治变迁的人,“这是我非常幸运的地方。”

长期观察台湾的政治变迁与发展,吾尔开希认为,台湾是从专制政权走向民主化付出代价最小、过程最平顺的地方,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台湾也同时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台湾民主化的过程可以提供中国大陆许多宝贵的经验。”@(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