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治時代曾獲全台茶葉「一等賞」–製茶世家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蔡彰盛╱專訪)許多人一到徐福鉅夫妻的「壹等賞」觀景茶園,多會好奇地問這個店名的由來,事實上,這個名字背後還有一段故事。

徐福鉅說,他家的龍泉茶製法傳到他已是第四代,他的曾曾祖父帶著曾祖父徐水三兄弟,清光緒年間從桃園縣觀音鄉遷到現在的龍潭與關西交界處,本來三兄弟都是佃農,窮得只有四條褲子輪流換穿,與客家歌「唐山過台灣、沒半點錢」的拓荒背景極為相似。

但由於當地肥沃紅土加上氣候經常雲霧繚繞,徐家兄弟孕育出的優質茶菁,在日治時代的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年 )時,即獲得日本官方舉辦的全台灣茶葉比賽「特等獎」,日語稱為「一等賞」,此後徐家便以種茶作為主力作物。

他說,經過曾祖父與祖父兩代的努力,加上選對茶葉這項高經濟作物,徐家最高峰期的茶業耕作面積曾廣達兩百公頃,民國七十年間前總統李登輝任職台灣省主席時,因為對當地茶葉的純香甘洌留下深刻印象,還特別命名為「龍泉茶」。

隨著父親年紀增長,徐福鉅體認到接棒的使命感,童年起就和茶一起成長的他,也決心種出最好的茶。

在將近十年的努力之後,徐福鉅在八十七年終於又贏得茶葉比賽「特等獎」,距離上一次他曾祖父獲得日治時代「一等賞」的榮耀,恰好一甲子。

夫唱婦隨 鄧玉珍捨高薪工作

記者蔡彰盛╱專訪

在新竹縣與桃園縣交界的山上有一家觀景茶園,在店裡穿梭忙著泡茶招呼客人的老闆娘,去年還是個掌管年營業額六億多的汽車營業所所長,因為認同回歸鄉土的理念,辭掉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回家與先生一起種茶賣茶。

今年才四十出頭的鄧玉珍在認識老公徐福鉅之前,原本只是辦公室的上班族,那時徐福鉅已經在汽車公司做業務,婚後夫唱婦隨,鄧玉珍也辭去工作,跟著老公一起賣車,兩夫妻業務都做得有聲有色。

就在這個時候,徐福鉅發現家傳四代的種茶產業技術面臨困境,眼見妻子事業越做越順手,因此決定讓妻子繼續做售車業務,中年大轉業的他,則回到關西、龍潭交界處的老家,從堆肥、改良茶株等基本農事學起,開始他十年漫長的種茶路。

另一方面,鄧玉珍有了老公背後的全力支持,業績扶搖直上,短短幾年就從最基層的業務員,升任地區的營業所所長,一年為公司賣掉至少八百輛新車,年度營業額超過六億,老闆誇讚說,僅她這一家營業所,就比時下大多數企業還要賺錢。

帶領旗下幾十名業務員的鄧玉珍,經常回到家時都已經是晚間十時許,孩子也都睡了。先生顧家外,還要付出心力照顧茶葉、招呼茶友,家人的辛苦,讓鄧玉珍逐漸萌生辭意,決定放下好不容易掙來的工作地位、頭銜與優渥薪水,回家與先生一起打拚。

卸下營業所長的光環,鄧玉珍夫妻倆只想做出最好的茶,讓「龍泉」茶香傳承下去。

茶界三老 接班嘆無人

記者蔡彰盛╱專訪

目前從事製茶技術改良的徐福鉅說,他有一次去參加茶農集會時,發現在場最年輕的人竟是自己,其他茶農清一色「又光又白」,不是頭髮掉光就是花白;他也驚覺茶業界有「三老」,即「土地老、茶樹老、茶農老」,年輕人若不再投入製茶業,台灣一百多年的製茶傳統,恐有斷層之虞。

徐福鉅夫妻都說,中年轉業的確不是容易的事,半途出家也很辛苦,一切都要從頭學過,他夫妻倆是好在家中有土地、茶園,基本的舞台都有了,此外,過去他們作汽車銷售業務時也攢了一點老本,可以在年過四十以後放心轉業。

但他強調,只要有土地,就有踏實感,這讓他們相信可以大膽去嘗試轉業。

徐福鉅說,他十年前返鄉種茶之際,發現土地因長期沒休耕,地力早已匱乏,許久都沒換栽的老茶樹也長不出好茶葉,農村人力持續外流,也使得六十歲以下的茶農已不多見。

徐福鉅說,他朝自賣自銷方式經營的原因,主要源自他深感茶葉產銷被層層剝削的痛苦,他說,真正種好茶菁、做好茶的茶農,無法從中獲得相對的好價錢,以至於惡性循環,造成製茶工業中落。

他說,茶葉中間商、大盤商一面對消費者高價炒作茶葉行情,一面卻向下剝削茶工廠,將成本價砍得血本全無,茶工廠只好再剝削茶農,茶農在沒賺到錢的情況下,自然也不可能費心種出有機、新株的好茶,這就直接剝削了茶樹。

徐福鉅說,在這層層剝削的市場機制下,茶樹成了最終的受害者,所以他要反其道而行,他自己堆肥引進新茶菁,為的就是把剝削問題,由下往上扭轉過來。他也在賢內助的協助下,重新設計茶葉包裝,讓顧客喝順口後,就可順手買回做「等路」,既免除了中間商的剝削,更增加合理利潤。

李登輝命名「龍泉茶」 打開知名度

記者蔡彰盛╱特稿

「龍泉茶」是生長於桃園縣龍潭鄉與新竹縣關西鎮交界地帶的好茶,由於當地地勢高且平坦,海拔超過三百公尺,全年高溫多雨,晨昏薄霧籠罩,在此絕佳環境孕育的茶葉,品質、香氣均稱一流。

根據龍潭鄉龍泉茶第一產銷班指出,台灣的茶葉在清嘉慶年間即獲得日本及英國大量收購,龍潭丘陵台地上的紅土,則因酸性土壤加上底層厚厚的礫石不利稻作,卻意外因富含鐵質及排水良好等特質,成為種茶的絕佳處所。

六十年前左右,龍潭的茶樹多屬「青心烏龍」品種,生產白毫烏龍茶為主,即歐洲人譽為「東方美人」的椪風茶。

日治時代,日本人常舉辦茶葉比賽,直到徐家獲得「一等賞」大獎後,日本人才注意到龍潭茶的特色。

不過在二次大戰前後,台灣茶業受到外國茶低價傾銷的影響,龍潭茶葉曾一度凋零;直到民國七十一年因榮獲全國機採優良包種茶冠軍,隔年獲時任省主席的李登輝命名為「龍泉茶」,知名度才漸又打開。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