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常見的傳染病

台北榮總感染管制室主任 王復德

人氣: 139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5日訊】台灣地處亞熱帶,傳染病時有所聞,其中甚至有致命性疫病,了解傳染病的傳播方式與症狀,不僅能有效預防,也能及早發現就醫,以免延誤治療。以下列舉四種常見傳染病:

一、肺結核:前年台灣剛脫離SARS的肆虐,就爆發醫院院內集體感染肺結核,連一向單純的校園也傳出多起學生感染開放性肺結核,造成民眾恐慌。肺結核之可怕在於它藉由空氣傳染,帶病者-咳嗽,於密閉環境極易由呼吸道進入肺葉內,一旦進入人體就常駐其中,待免疫力低落時才發病。結核病早期大多無症狀,等到明顯出現咳嗽、吐痰、咳血、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超過三週,多已是中度或重度疾病。目前診斷多賴胸部X光片與痰液檢驗,其中痰液檢驗又分耐酸染色法和結核菌培養,前者需達相當量的結核菌才會呈陽性反應,而培養需時二至八週,因之不易早期確診。肺結核可以不間斷服用多種藥物半年以上後痊癒,目前無有效預防方法,只能保持高度警覺,有類似症狀及早就醫。

二、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病毒。病患從開始發燒前一天起,直到退燒時都具傳染力,應避免再度被蚊子叮咬以減少傳播。登革熱種類,依嚴重度分為典型與出血型登革熱,後者又細分出血性登革熱和登革休克症候群。典型症狀,有發燒或惡寒、皮膚出疹、肌肉痛、前額頭痛及後眼窩痛等。出血型症狀,除前述症狀外,尚有噁心、嘔吐、全身倦怠、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尿和恢復期出疹等。登革休克症候群多發生在發燒將退時,此時病人皮膚濕冷、四肢冰涼、坐立不安、脈搏微弱,未及時予以適當輸液治療,會危及生命。罹患此症要多休息、補充水分,約一週就能逐漸康復,不會有後遺症。防治登革熱的根本方法是清除積水容器,以杜絕病媒蚊孳生;使用捕蚊燈、蚊帳、紗窗,避免蚊子叮咬。

三、腸病毒:常於夏季、初秋流行,經由接觸病人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多發於10歲以下小孩,少見於成人,易於人口密集區發生流行。潛伏期約3至5天,多數無臨床症狀或極為輕微,大多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約7至10天。極少數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新生兒及小嬰兒偶有休克症候群發生,死亡率極高。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診斷。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個案,則需醫師診治。病患於康復期,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週之久,而致感染他人。預防主要為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及加強個人衛生、常洗手。

四、急性肝炎:肝臟細胞受到急性傷害,釋放出大量肝臟酵素,使病人血清中酵素顯著增加(一般來說均高於正常值十倍以上)。台灣常見為病毒性肝炎,其症狀變化多端。黃膽出現前一到二週,病人有厭食、胃口不佳、腹脹、噁心、嘔吐、疲乏倦怠、關節酸痛、肌肉疼痛、頭痛、怕光、喉嚨不適和咳嗽等現象,常被誤診為感冒、急性腸胃炎、急性膽囊發炎等。一般病程為時約二到十二週。部分患者會因而併發出種種合併症,如腎臟發炎、血管發炎,造血機能不良和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等。常見病毒為A、B、C型肝炎病毒;A型肝炎主要為糞口傳染,而B和C型肝炎則為血液體液傳染。治療一般多為支持性療法,對B型肝炎已有藥物療法。防治方面,主要為注重個人衛生、施打B肝疫苗和加強輸血檢驗等。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