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創造生技藍海 應摒除短期投資心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三十日電)全球生技產業透過不斷併購、策略聯盟,呈現大者恆大的特色。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羅淑慧說,台灣生技業者首先應摒除短期獲利投資心態,才能創造台灣在生技藍海的新價值曲線。

羅淑慧認為,透過暢銷企管書「藍海策略」中所提到的四項行動架構,台灣生技業者才能創造新價值曲線。首先應「消去」短期獲利投資心態,體認生技產業與ICT產業有差異性,很難複製;「降低」政策的不確定性與研發能量擴散不暢的阻礙。

「提升」學術研究與業界的銜接、加強研發投資及專業人才國際化;進而「創造」國際聯盟合作網絡、專業化經營及國際接軌能耐。她表示,畢竟在全球走併購風或策略聯盟的環境下,台灣生技產業最後仍須與國際產業界結盟,才能在全球生技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羅淑慧說,2004年全球生技產業前十大合併案,以比利時公司UCB花27億4700萬美元併購英國公司Celltech居首。國際大藥廠併購他廠的原因不脫「爭排名」與「擴大產品線」等因素。

她指出,全球生技產業從2000年後,每年結盟數都維持在600件以上,金額逐年攀升,2004年已達107億美元規模,大者恆大,小者成為被併購對象已成熱潮。

以2004年為例,美國生技產業上市公司有330家、營業額達427.4億美元,居全球之冠;亞太地區成長快速,上市公司131家、營業額20.5億美元。羅淑慧表示,全球生技產業態勢,亞太地區市場潛力大,雖然目前金額不大,成長率卻高達35%,這與各國愈來愈重視生技產業有關。

台灣生技產業策略目標為「投資45億美元,2010年能有18家國際級生技公司」,主要領域聚焦在「生物醫學、農業生技、生技服務、保健及中草藥」;中國也提出五年投資14.5億美元,專注發展「生物醫學、農業生技及基因治療」;南韓在幹細胞領域成效卓著,政府期望在2020年達到世界排名第七的目標。

在生技產業國際聯盟成必然趨勢下,羅淑慧說,台灣必須走向國際化。與亞太地區中國、南韓、印度及新加坡等國比較,台灣在2003年生技廠商總營收及年複合成長率(2001年到2010年)表現只優於新加坡,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壯大能力,成了台灣生技廠商與政府的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