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改造水質、藻類 九孔復育露生機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礁溪報導〕台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嘗試以臭氧滅菌改變海水水質,營造適合藻類和九孔生長的環境,並從種貝繁殖下手進行九孔復育,實驗1年多發現,幼苗存活率達到2至5成,近日將成功復育的1萬2000顆九孔苗送往養殖戶,以觀察幼苗回到海水中是否能順利生長。

九孔俗稱台灣鮑,是高經濟的貝類,民國60年間引進養殖,在7、80年間達到高峰,從台灣東北部、南部到離島的澎湖都有養殖區,在當時還是繼牡蠣、文蛤之後,產量躍居全台第三的養殖貝類,年產值數以億計。

90年間,台灣養殖的九孔不明病因大量死亡,各地養殖戶培養的九孔苗存活率不到1%,包括離島的澎湖也淪陷,至今仍未見起色,大都仰賴進口,農委會曾委託16個專家團隊研究死因,結論大都朝向「可能罹患某種細菌或病毒」。

中研院臨海研究站主任郭欽明認為,九孔感染到病毒的可能性較高,進一步想,九孔種貝授精孵化出的幼苗,一定要附著在固體上吃藻類,若水質不好,導致藻類生長不好,九孔幼苗餓肚子當然也長不好,於是嘗試從改變水質、營造藻類生長環境著手,郭欽明帶領李宏才、許世杰、吳政賢3名助理,利用站內水質循環系統,日夜鑽研復育九孔。

郭欽明說,外來海水通過這套系統,先進行濾砂、臭氧滅菌處理,消滅可能導致九孔生病的細菌或病毒;研究站另以過濾球、珊瑚石等簡易循環系統,將養殖池排出的有毒物質轉變成有益的營養鹽後注入池內,保時水質環境的平衡。

李宏才說,去年開始試驗時,他們向養殖業者購買九孔苗連同海水一起帶回站內培養,存活率零。今年直接買回公、母種貝,自行在站內的水質環境中人工授精、產卵、孵化、生長,結果經歷4次反覆研究,都證實存活率至少可達2成3。

郭欽明強調,這只是初期的實驗成果,雖令人振奮,但還不能算是成功,下一個階段將研究出九孔喜歡吃哪一種藻類後,投其所好,期能大量繁殖九孔苗,突破台灣九孔養殖的困境,也希望有興趣的養殖業者提供意見,電話:(039 )88054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