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中關係 陷入空前低潮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4月19日訊】〔自由時報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編譯陳泓達╱綜合十八日外電報導〕針對中國近三週來接連爆發全國性反日示威活動,導致中日關係在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訪問北京之際趨於緊繃,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十八日坦承,雙方關係正遭遇自一九七二年關係正常化以來最嚴重的困難,原因在於日本政府未能正確處理與看待歷史問題,日方必須為此負起全部責任。

日本外務省發言人高島肇久則表示,儘管一連串經常演變為暴力事件的反日示威活動已造成「極度不安情勢」,但因中日雙方經貿往來熱絡,日方認為無需調整日本對中國政策,並重申日本對台灣政策並未改變,中國反日並非主要肇端於其對台政策。

新華社報導,町村十八日在會見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時也重申,日本不支持台獨,東京對台政策並未改變。至於町村轉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親筆信,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日一事,唐家璇則以任何中方官員訪日必須以「有利條件」為前提加以回應。

由於小泉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二十日都將出席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中日關係能否漸趨和緩,這場峰會將是觀察重點。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十八日表示,在亞非高峰會議中「如果與胡錦濤一見面就要吵架,最好還是不要見面」,「會談的場面如果只是要互相叫罵,還是不要見面比較好,會談必須要增進友好為前提才有意義」。

不過小泉也強調,日中兩國在反日示威問題各有主張,但為維繫彼此友好關係,不宜過度鼓動對立。小泉說,無意進行相互指責的對話,高峰會談和外長會談不同調「也無妨」。雙方會談應向前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推動彼此友好關係。」

町村十七日在會見中國外長李肇星時,要求中方為反日暴動致歉並賠償,但遭李悍然拒絕。但唐家璇十八日亦未正面回應日方要求中方致歉的訴求。新華社報導,唐家璇向町村表示,日本近年來在歷史和台灣問題上開倒車,傷害兩國與人民的友好關係和感情,希望日方反省糾正。

高島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一致表示,絕不容許訴諸暴力的爭端解決方式。高島譴責中國「暴民」必須為雙邊關係惡化負起最主要的責任。細田則強調,將持續向中方要求致歉與賠償。

相對於官方的克制,日本主要媒體十八日則嚴詞譴責中國拒絕為反日暴力示威致歉,並警告除非遏止暴力升級,否則北京將喪失其全球角色。

在日本對中國不滿情緒逐漸升溫之際,民調顯示,小泉的外交施政績效也廣受訾議。據每日新聞十八日公佈的最新民調結果,認為小泉未能處理好與中國、南韓關係的選民達四分之三比例,認為小泉應停止參拜靖國神社的受訪者達四十五%,但認為此舉有其正當性的選民也有四十二%。

〔自由時報編譯吳直耕╱綜合報導〕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十八日報導,示威抗議在中國越來越常見。除了沿海都市及少數內陸大都會等享有經濟發展成果的地區以外,大大小小的示威抗議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中國共產黨內部研究估計,示威的發生頻率在過去十年以每年十七%的速度成長,二○○三年總計發生約六萬起示威抗議。

報導指出,它們的起因凸顯二十餘年來實施經濟改革的副作用:社會福利不足、土地徵收補償金不足,以及官員貪污。

報導表示,示威者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地方官員。許多人對中國中央政府的領導仍展現信心,他們相信北京當局若知道真相,他們的問題就會解決。成千上萬中國鄉村窮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直奔北京官府陳情。

單單二○○四年,最高人民法院就收到十四萬七千多件陳情案,比前一年多出近四分之一。

據亞洲華爾街日報18日報導,示威抗議在中國越來越常見。除了沿海都市及少數內陸大都會等享有經濟發展成果的地區以外,大大小小的示威抗議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中國共產黨內部研究估計,示威的發生頻率在過去十年以每年十七%的速度成長,2003年總計發生約六萬起示威抗議。

報導指出,它們的起因凸顯二十餘年來實施經濟改革的副作用:社會福利不足、土地徵收補償金不足,以及官員貪污。

報導表示,示威者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地方官員。許多人對中國中央政府的領導仍展現信心,他們相信北京當局若知道真相,他們的問題就會解決。成千上萬中國鄉村窮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直奔北京官府陳情。

單單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就收到十四萬七千多件陳情案,比前一年多出近四分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