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創新系統有缺失 學者籲儘快改善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二日電)台灣整體社會必需加快腳步從製造轉為創新研發,經濟學者今天在科顧會議中直指,台灣的經濟體缺乏有效的成長引擎,經濟呈緩步成長,雖然整體科技競爭力上升,但經濟生產力不高,甚至停滯不前,出現「創新矛盾」,這種整體結構性和系統性聯結失靈的現象亟需補救。

  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今天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舉行「第25次科技顧問會議」,一百餘位科技顧問蒞會。這次會議與以往不同的是,採取較小規模的研討,並要求主管機關針對問題提出政策和做法,再由專家提出評估、建議,此外也破天荒的不開放媒體採訪。

  台灣經濟研究院所長龔明鑫今早以「台灣創新系統的現況、問題與改革方向」發表報告。他表示,世界經濟論壇 (WEF)最新的全球競爭力指標報告明指,台灣所處的競爭地位正由「效率驅動」轉換為「創新驅動」階段,所以需要強化創新系統運作效率,提升創新的投資報酬。

  龔明鑫從科技競爭力、產業生產力、GDP、科技與生產力關係等面向分析台灣創新系統的問題。發現台灣GDP在1992年突破1萬美元後,至今盤旋於1萬2千到1萬4千美元之間,經濟緩步成長,顯示經濟缺乏有效的成長引擎;雖然台灣整體競爭力上升,但經濟生產力不高,甚至停滯不前,是「台灣創新的矛盾」現象之一。

  他從微笑曲線理論點出台灣的創新缺口出現在「前瞻原創性研發」和「國際通路品牌」兩端;而且結構性的問題發生在「專利多、新產品多、但附加價值低」、「產業與科技國際化連結的結構失衡」、「整體研發投入的動能不足與結構失調」、「科技人力的質量均不足」、「創新系統內的互動與連結待提昇」方面。

 此外台灣的創新體系也趕不上國際趨勢,因為許多跨國企業逐步將服務和研發外包給中國大陸和印度,甚至在中國大陸設立營運總部、採購處、研發中心等,幾年下來,包括印度、中國大陸、韓國等國已經擁抱上百家國際企業的研發機構。

更讓人擔心的是,一個國家缺乏制度與經濟誘因之間的整合,使得技術進步受到限制。龔明鑫解釋,系統內各組織創新網絡聯結與互動能量貧乏,主要是系統內成員相互聯結關係薄弱,資訊流通不足,再加上法令規章設計有礙組織成員互動,會導致整體創新效率下降。

龔明鑫強調,科顧會議就是要提出產業化的具體規劃目標─技術前瞻預測計畫,同時建立績效評估機制,並與預算分配連結,同時一定要將民間企業前瞻創新的功能善加利用,才能好好補救台灣正在起步中的創新體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