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白鯨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十八日電)國立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一月底將再進口四隻白鯨,供作表演之用,引發台灣保育團體抗議。「白鯨 (Belugas)」是具高度智慧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雖然目前白鯨族群並不算危急物種,但相較於過去的數量,捕捉任何白鯨仍會造成傷害。

白鯨是迴游性、群居性的海洋哺乳類動物,族群數量小群約二至十隻,大群則可達上百或上千隻,由於聲音婉轉,素有「海中的金絲雀」美稱。

台灣目前有四頭白鯨,共三公一母,每日在海生館內鯨豚池展示,且每日上、下午各有一場表演,演出噴水、跳舞、頂球等動作;海生館預計一月底將再進口四隻白鯨,進行人工繁殖,並增加表演場次。

白鯨棲地以北極和亞北極為主,活動範圍最多可達兩千公里,多數時間用於覓食,善於潛水,最深可達四百到八百公尺,長大後身長可以達五公尺,一般人工圈養環境由於空間狹隘單調、加上無法複製北冰洋的自然環境,一向被保育團體批判是嚴重剝削與虐待。

根據美國鯨豚協會 (CAS)資料,白鯨全球數量約二十萬隻。但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委員會 (IWC-SC)於一九九九年的報告中指出,在全球二十九個白鯨族群中,只有四個族群量尚稱穩定;台灣進口白鯨均來自俄羅斯「鄂霍次克海」,當地對白鯨的研究卻付之闕如,因此捕捉任何白鯨,都可能對族群量造成嚴重傷害。

華盛頓公約組織 (CITES)已將白鯨列入附錄二的珍稀動物名錄,規定輸出和輸入許可證的發給,都必須經輸出國科學機構通告「此項輸出並不違反該物種之生存」;加拿大於一九七二年起,禁止商業捕鯨,獵捕白鯨也只能以當地住民食用為目的,俄羅斯一九九九年起,也禁上商業捕鯨,但教育與科學研究用途除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