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古人強身重靜養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生命在於運動,但也需要靜止。兔子跑得最快,而壽命只有幾年,烏龜行動緩慢,卻能跨越幾個世紀。歷代養生經驗告訴人們,要延年益壽,須動靜結合,保持人體的動態平衡。

從一定程度上講,從古到今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除了睡眠休息外,幾乎整天都在勞作,疲於奔命。因此,有益於養生的運動形式雖多,但更應重視修煉靜功。修煉靜功當以意導為主,通過調息、調心,達到調動內氣,疏通經絡,治病驅邪的目的。然而,為了取得明顯效果,錘煉良好的心理素質極為重要。

一、樹立「修身養性」的意願。人在社會交往中,無時無刻不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孔子講「仁者壽」,「知道者天不殺,合德者地不害,道德相抱者身不衰老。」積德行善,摒除雜念,避免心煩意亂,練功時方能入「靜」,從而盡快放鬆,使經絡保持在「暢通」狀態。

二、明確「順乎自然」的意向。陰陽平衡是萬物生存之本,失衡就會出差錯,罹患疾病,乃至失去生存條件。「寢處不適,飲食不當,勞逸過度,疾共殺之。」在某種意義上,人體「七情六慾」過於強烈更是一種失衡心態,是生命運動的加速,「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練習靜功,便是通過平和的「執中」方式,使失衡得到糾正。

三、營造「形神合一」的意境。神形相依,變化由心。《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可以百數。」如何預防「神馳而氣散,喜怒而氣亂」,保持形神一致,先人歸納的經驗是:「眼不見以凝神,耳不聽以保精,口不言以養氣。」靜養時,需要慢慢地琢磨、體會,才能逐步達到心領神會。

四、堅定「以柔克剛」的意念。「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其中不僅表明環境影響健康,應在清潔環境中練功,而且道出了人之生存須與環境相適應。要做到這一點,養生者就要使自己處在「柔」的狀態中。《道德經》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青氣至柔」,柔得像幼兒那樣富有生命力,就不至於中途夭亡。

文章來源: 百拇醫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