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來-端午話艾葉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草的習俗,人們把艾草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空中,剪成虎形,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正如《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端午,天氣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端午節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認為它是一種可以治百病的藥草,插在門上用為祛除各種毒害,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從端午節的許多種傳說中可以看出人們都是拿艾葉來防病、治病、消炎的。

據專家考證,艾葉用於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現在的第一部方書,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有艾葉的療效與用法,以後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在我國盛產優質艾葉的湖北蘄州,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種植,家家收藏艾葉。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艾葉的藥用價值。

艾葉最早的用途是灸,並與「針」齊名,醫籍《靈樞經》、《五十二病方》就有艾條灸或艾熏的記錄。而且還有「醫家用灸百病」之說。作為內服藥,艾葉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之功用。《金匱要略》「膠艾湯」治妊娠產後下血,「艾服丸」治心腹、少腹諸痛,尤顯奇效。《清宮醫案》中「治療胎前產後危急諸症百發百中」的胎產金丹要術用蘄艾而不用祁艾;《婦女玉尺》阿膠蘄艾是以兩種地道藥材命名的成藥。這些卓越的發現,同樣表明中醫科學體系的博大精深,非其他簡單應用艾葉的醫學體系可比。

明代醫學家李言聞(李時珍之父)稱讚艾葉「產於山陽,採於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李時珍稱艾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棄也」,故蘄艾因此而聞名全國。

那麼,艾葉很早就被用灸法中,除了艾葉的辛散芳香氣味與醫療作用有關係外,艾葉還可燃性好,燃燒徹底,是理想的引燃物。此外,有研究表明艾葉燃燒產生的煙對人體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艾葉在古代的應用不僅僅是通過口服,還有透過醫療中心;療法薈萃;針灸與推拿針灸來治療疾病,也有不少文獻記載應用艾葉煙熏治療和預防疾病的。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東晉時期的葛洪《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等早期的醫藥著作中就有艾葉煙熏治療的記載。

而一些文學史記類書籍中也有類似記載,如春秋時期的《莊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可見在當時民間已有用艾葉煙熏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習慣,而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古代民間認為艾葉燃燒產生的煙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艾煙有防病、預防瘟疫的作用,因為艾煙對引起不同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種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製作用。今天,在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流行之際有醫學專家提出運用艾條燃燒的煙進行空氣消毒預防,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艾葉在民間的應用也十分普遍,如成年人一旦受風寒咳嗽,用一簇艾煎湯洗腳。用時把艾葉切成九片,蔥三五根,煎湯溫服,取汗,即可告癒。再如用艾葉烘乾製成絨與棉花混合製成藥枕防治妊娠及產後外感風寒頭痛。老人丹田氣弱,兒童受寒而致腹痛洩瀉,婦女痛經,經行不暢,小腹墜痛等用熟艾製成圍兜,兜其臍腹,效果顯著。而且端午節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記載。

隨著時代的進步,對艾葉的研究和應用更全面深入。有報導艾葉發出的煙氣有抑菌殺菌、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所以能避免細菌和病毒入侵呼吸道,起到預防流行性疾病的作用。在化學成分研究方面,發現艾葉除了含揮發油以外,還含有鞣質、黃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其中艾葉油具有平喘、祛痰、鎮咳、抗菌、抗過敏、鎮靜等多種藥理活性。藥理實驗結果證實,艾葉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熱鎮靜等作用,為艾葉的擴展應用提供了理論根據。在臨床上,艾葉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古代有端午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間記載,現代技術又為艾葉的廣泛應用開闢了更為廣闊的前景。近年來艾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有較快的發展,已開發出艾葉牙膏、艾葉浴劑、艾葉油香精、艾蒿枕、保健腰帶、蘄艾蚊香等多種產品,還有正在開發的以艾葉為主要原料的香煙,不含尼古丁,可作為香煙的替代品。艾葉以各種方式在為人類的健康做應有的貢獻。

文章來源: 醫通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