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太空自主之路 依舊漫長艱辛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特稿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成立太空計畫室籌備處,執行第一期十五年中長程太空計畫,以建立太空科技基礎設施、衛星發展基礎能力及發射三顆衛星為目標,福衛三號在首期計畫期滿前成功發射,帳面成績單看來相當完美。但首期「以保守換成功」的策略,不免讓後續的台灣太空科技自主之路更緩慢艱辛。

觀察先進國家發展太空科技的進程,沒有一個不是在失敗中求進步,為建立不求人的實力,再怎麼跌倒也要自己爬起來,但台灣從一號科學衛星、二號遙測衛星、三號氣象衛星星系,在主事者「外國貨比較可靠」的心態下,不敢大幅放手讓國內團隊和本土科技業研製,寧願拿錢外購,使前三個衛星計畫的自主比例極低。

十五年來的發展並非一無所獲,國太中心在組裝和整合測試、衛星操作等領域已累積相當成熟的經驗,對衛星結構和熱控次系統的設計也有一定實力,但幾位航太學者私下都認為,台灣太空科技的學習腳步相對緩慢,「並非學生聰明才智不如人,而是家長沒有信心。」第二期太空長程計畫從2004年起算至二○一八年,規劃在二○一二年前發射四顆衛星,除了藉由國際合作取得國家任務需求衛星,也立志完成台灣自製衛星系統,建立三百至五百公斤級的台灣規格衛星本體,讓後續的衛星計畫能不斷依任務需求修改使用。

接在三號之後的「ARGO」衛星,就是二期計畫的自製衛星第一炮,然而目前ARGO規劃案的採購、設計和任務,還是都另聘國外技術顧問「幫忙檢查我方有無出錯」,究竟要到何時,太空科技政策主事者才肯讓本土工程師有機會自己出師?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