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兒童生活與教育現況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儀婷/台北報導) 地球世界村不僅將海峽兩岸、以及台灣與亞洲的關係拉近了,也為台灣融入多元文化因素。近年來,台灣「少子化」的人口成長趨勢之下,新移民家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

新台灣之子表現無異台灣之子

臺灣和平促進協會執行長簡錫堦指出,新台灣之子乃肇因國人普遍存在的偏差觀念所致,是自己製造的恐慌!他依據婦女新知引用內政部《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表示,調查顯示的量化資料破除台灣人刻板印象中,外籍配偶的子女學習較為遲緩、以及外籍配偶生育率較高等觀念。台北木柵市立幼稚園所長蘇信如,則以其教育實務工作者經驗說:「新移民,尤其是新台灣之子的表現是OK的!」

蘇信如於分享親子服務方案實例經驗時表示,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幼兒之發生率並無特別高於本國籍父母之幼兒。她並指出,對子女未有嚴重疏忽或施以身心凌虐的案例,多數只是照顧與教養等認知和技巧方面不足,若能保持親子互動、持續主動關心,逐步協助家長強化親職功能,多數的小朋友可以加速融入團體達到應有的發展水準。

導正觀念 新移民是「非血統問題」

簡錫堦舉例說明,一外籍配偶為其子女準備蝦醬便當,卻遭同學譏笑帶大便。君不知,蝦醬乃東南亞美食也。 在世界地球村的今天,台灣東西文化交融日益頻繁,乍聽此故事不免莞爾,但仔細深究,便凸顯出理解差異、尊重包容乃輕忽不得的課題。

「台灣新婚人口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是外籍新娘;又,每八位新生兒中,有一位是新移民之子。」儘管新移民比例增加,簡錫堦感慨的表示,台灣國際觀中只有美國與日本,對東南亞等其他國家不瞭解,也不會欣賞其文化。而「台灣媳婦」卻使台灣文化更豐富多元。外籍配偶嫁入台灣,應以「台灣媳婦」受到尊重,不應以次等公民視之。

蘇信如也提出,新移民存在的是「非血統問題」,而是環境與資源問題。簡錫堦說,不少外籍配偶因生活與經濟上壓力,需外出工作,加上語言無法有效溝通,孩子因此受到同儕歧視。孩子也因深受長輩態度的影響,可能歧視母親,存在「媽媽是買來的」偏差觀念。簡錫堦憂心的表示,若社會、學校、與家長無法瞭解差異、去除偏見,台灣未來將出現愈來愈嚴重的「新」族群問題。

台灣之子解決之道:由理解差異到尊重包容

「即便政府有一筆基金輔導外籍新娘學習中文,這是不夠的!」鑑於第一代新台灣之子已屆國小一至三年級,簡錫堦認為,除了孩子之外,學校老師也應接受再教育。簡錫堦進一步提出,民間與政府共同努力應共同解決新臺灣之子的教養問題,可分別由教育、社區(大學)、以及媒體等三方面著手。他呼籲媒體跳脫藍綠、統獨等問題,肩負起人文反省、與社會關懷的責任。可以戲劇或是紀錄片方式多討論,導正多元文化,培養包容素養。

蘇信如以教育實務工作者經驗提出,「學齡前機構可做很多事情!」她打破傳統觀念,首次將「家庭」引入學前托教啟蒙教育,提供整體服務。蘇信如認為,社會完整的接納與尊重(對新移民)是很重要的。在歷經經濟上奮鬥、婚姻上協調溝通(婆媳)、以及社會環境適應等多重因素的挑戰下,新移民媽媽的努力,絕不亞於在地媽媽。蘇信如更讚許外籍媽媽對生命的投入是令人敬佩的!

簡錫堦期許:『接納與理解差異,帶來尊重、以及包容的多元社會;不應以個人差異,將他人「非人化」,激發仇恨排擠。』台灣「少子化」的人口成長趨勢之下,兒童少年在新移民家庭中的教育與福利問題不容小覷!兒童少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也是國家競爭力重要的一環。如何確保兒童少年成長與發展、提供必要與充分的照顧與保護,已成為台灣所有家庭與社會成員責無旁貸的責任!◇(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