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治肝心悟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肝經實火,須用瀉肝法,首選龍膽草為主藥,可收苦寒直折之效。由於肝火為患有部位上的不同,因而還需適當地選擇配伍藥物。在上,發生目赤、耳疳、聹耳等疾病時,可與性升的柴胡同用;在下,出現囊癰、夢遺等症時,又應與性降的黃柏配合。總之,選擇有不同升降性能的藥物為伍,目的在於能恰到好處地發揮藥效。

肝胃不和患者,常表現為“肝強胃弱”,“強”乃肝氣有餘。對這一類型的病例,如其見證為胸痞、少納、苔白膩時,應採取“疏肝不忘和胃”的針對性措施,方藥除疏肝外,還應在玫瑰花、淮山藥、砂仁殼、橘白等藥中選擇一、二味以和胃。如在上述症狀的同時,又有易怒、舌紅等火熱見證者,則應用疏肝藥加丹皮、山梔之屬以涼肝,不必治胃,一俟肝氣條達,肝火得平,則不治胃而胃自和。

對肝氣化火生風,橫竄經絡的治療,除疏理肝氣、清火熄風外,尤要採用“治風先治血”的法則。因為血得行則阻滯之邪難以繼續留著,即所謂“血行風自滅”。另一方面,這類證型往往表現為本虛標實。其本為肝經陰血虧虛,其標為陽氣獨亢,化風竄絡,可見此風乃由氣所化。血雖隨氣行,然氣必麗於血,血虧則氣難依附而致氣滯、氣逆、氣亂等,此時治血養血,乃安氣之宅,使有所歸。即《內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治則。

下虛上盛的肝風眩暈,伴有自汗、神情倦怠、四肢乏力等氣虛症狀的患者,用氣陰兩顧法施治,論理固無可非議,但藥物應加以選擇。實例證明,陰虛肝風上擾的眩暈,雖有氣虛見證,也只宜用黨參而不宜用黃芪。蓋黃芪升補,有升陽之能,陰虛者用此,將因陽升之故而眩暈益甚。這樣的事例,臨床並非罕見。此外,血崩後因陰血耗傷過多,採取“終用補血以複其舊”的治法,用當歸補血湯時,方中黃芪不能按原方用量而宜小其制,如一日量用10g左右,可免發生眩暈。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