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高溫手術 為急性主動脈剝離病人爭取生機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一名中年肥胖的男子因為嚴重的胸、背痛緊急送到大林慈濟醫院急救,抵達急診室時已經呈現休克狀態。在確定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後,心臟外科醫師隨即採取迥異於傳統的低體溫(18℃)手術,透過層層的安全防護機制,在較高血溫(25℃)的狀態下進行昇主動脈的置換,不僅手術、住院時間大幅縮短,更避免許多嚴重的術後後遺症。

急性主動脈剝離一旦發生,病人在前48小時的死亡率高達五成,心臟外科醫師陳偉華指出,隨著時間流逝,每小時就增加百分之一的血管破裂機會,破裂後再高明的醫術也無力回天。除此之外,主動脈剝離手術通常需要藉助體外循環,在低溫循環中止的情況下進行,術後併發症極多,醫師也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在主動脈破裂前完成手術,如何提高存活機會是亟具挑戰。

這次手術有兩項異於傳統觀念的做法,首先是從右鎖骨下動脈和右心房做體外循環,而不從大腿股動脈做體外循環,除了可更有效保護大腦使其術中不缺血缺氧,也可避免從股動脈做體外循環可能發生之栓塞性器官缺血及栓塞性腦中風。

另一個突破性的做法是採取高血溫體外循環,陳醫師指出,傳統時間較長的手術會藉由體外循環將病人體溫降到18度C,用低溫保護腦部及其他器官,但缺點是易造成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喪失而增加術後出血量,且低溫下各器官都會產生一定傷害。因此,陳醫師將手術時的體溫升高到25度C,藉由右鎖骨下動脈持續灌流腦部,成功的縮短主動脈遠端縫合所需的全身循環終止時間至十分鐘,且主動脈置換完成後,止血時間及手術時間也大幅縮短,避免了術後併發症,病人更縮短了一半的住院時間,於術後一周就能出院,術後三週後病人已回到工作崗位。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