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7「週末文學對談——台灣藝文風潮」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24日訊】2007年「週末文學對談」第七場次即將在8月4日於國家台灣文學館隆重登場,以「傷痕、關懷與認同-解嚴後的台灣記錄片思考」為題進行對談。鄭文堂老師將與王亞維老師暢談台灣記錄片一路從解嚴後的「抗爭」,殖民與戒嚴時期的「傷痕」,到爭取民族集體生命尊嚴、關懷弱勢的「認同」主題等,並思索在新世紀的全球化浪潮下,影像製作技術及科技管道的多元化,促使台灣紀錄片未來將在表現形式展演為一場場精采可期的嘉年華會,也令人期待其在哲學、社會、文化、美學上所展開的深度呈現。

鄭文堂,電影導演,獨立製片人。1958年出生於宜蘭,畢業於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之後鄭文堂進入電影圈從攝影助理開始做起,陸續作過場記、副導演、製片等劇組工作,累積了豐富的電影製作經歷。從1998年開始拍攝「河流三部曲」:《蘭陽溪少年》、《濁水溪的契約》、《浮華淡水》,關注原住民議題的有「部落三部曲」:《瑪雅的彩虹》、《少年那霸士》、《夢幻部落》。近年《明信片》、《夢幻部落》、《風中的小米田》、《經過》等作品更是得到海內外的肯定,獲獎連連。。

王亞維,目前任職公共電視台的節目部經理。196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美國波士頓大學電影碩士,曾任電視導播、記錄片導演與製作人。關注紀錄片美學、歷史等題材。譯有「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製作紀錄片」兩書,投身紀錄片教學多年,曾擔任公視紀錄片小組召集人,原住民新聞性雜誌節目與網站的製作人,多部歷史連續劇「風中緋櫻」、「寒夜續曲」等監製,公共電視台企劃部經理,現任節目部經理,並在多所大學任教。

解嚴前的台灣紀錄片也許就像個單調的主旋律施政報告,解嚴後,因為創作空間的開放而出現不同的類型,而強大人文主義與人道色彩是他們共有的特質。誠摯邀請府城的朋友們在週末的午後,相遇在國家台灣文學館演講廳,在鏡頭下一起分享這場跨時代的記錄片饗宴,探索思考真「像」的本質。

時間:二○○七年八月四日
場次:傷痕、關懷與認同-解嚴後的台灣記錄片思考
對談者:鄭文堂vs.王亞維
地點:國家台灣文學館演講廳
時間:14:00-16:30

新聞聯絡人:陳昱成
聯絡電話:(06)221-7201#2305(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