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高市三級古蹟玫瑰堂 具歷史及觀光價值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28日報導】台灣拼商機 大陸觀光客來台專題之二十三(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二十八日電)位於高雄市愛河畔的天主教玫瑰聖母堂,建於清咸豐年間,採哥德式建築,是台灣第一座天主教堂,可一窺天主教來台傳教史的堂奧,如今已被列為三級古蹟,兼具歷史及觀光價值,值得一遊。

玫瑰聖母堂歷經一百餘年歲月洗禮,如今不僅成為教友的信仰名勝,2001年底更榮登「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活動第一名,每年玫瑰堂聖誕彌撒,更是萬人空巷,不僅吸引大批教友前來「朝聖」,許多外人也專程前來觀禮,共襄盛會。

該教堂最大特色是正門門額,懸有1864年(同治三年)慈禧太后所頒准其傳教的「奉旨」石碑,由兩位長翅膀的小天使共同扶持,見證玫瑰堂一百餘年來歷經的悲歡歲月。

1858年(清咸豐八年)天津條約後,宗教解禁隔年,由西班牙屬地菲律賓的道明會奉羅馬教廷令,派遣會士郭德剛及若瑟二位神父來台傳教,他們由馬尼拉啟程,先往廈門,後來因為若瑟神父不諳閩南語,所以改由在福建傳教多年的洪保祿神父取代其務。

郭德剛與洪保祿兩位神父於是率領四名中國傳教員及教友李步疊一家,於1858年五月十五日由廈門出帆,於當月十八日下午抵達打狗(高雄前身),這一天即為天主教在台開教紀念日。

當時台灣民風閉塞,打狗部落居民非常排外,滿清政府官吏對外人也不懷好感,所以郭德剛一行人登岸後,不但遭到部落居民謾罵毀謗,連棲身之所也遍尋不著,本地人又礙於官府禁令,不敢接近神父。

直到1858年十二月,郭德剛才輾轉以龍銀六十二圓購置當時前金靠海岸邊的一筆土地(即今教堂所在地),以稻稈茅草簡單的蓋一間房屋,作為暫時棲身之所兼臨時傳教所。

1860年以「土角磚」改建傳教所並命名為「聖母堂」。1862年再以紅磚、珊瑚石灰石、三合土改建成聖堂,翌年完工,並自西班牙玫瑰省迎奉聖母像供奉,更名為「玫瑰聖母堂」。

雖然郭德剛一行人抵高後,受到很多的磨難,但是他們堅持傳福音的使命,歷經半世紀後,教友人數逐漸增加,原有的聖堂已難容納來參與主日彌撒的教友,每逢瞻禮慶典,更是肩摩踵接,因而蒙生重建聖堂計劃。

1928年李安斯神父籌備改建聖堂,隔年正式施工,至1931年夏季完工。

聖堂採哥德式建築,鐘樓高聳於碧空,兩旁另有兩座拱門,側面為圓拱窗;堂內天花板富有變化的圓拱型突出裝飾線條,使聖堂在靜穆氣氛中增添活潑氣息

聖堂於1995年再度整修,但保留外觀,內部的木構造則改以鋼材,樣式仍仿1931年的採哥德式建築,造型優美細緻,其特色是以垂直向上的線條,直上雲霄,喻嚮往天國的感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