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貨恐掛台灣製造 搶市場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馬政府美化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但台灣智庫訪查中小企業發現,業者最擔心零關稅後,中國半成品將來台加工,再以「台灣製造」行銷全球或搶內需市場,對真正台灣製品造成重傷害。

台灣智庫財經小組今年10月透過問卷及實際訪談,針對農業及傳統產業為主的廠商進行調查,對象包括宜蘭、新竹、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等六個縣市共五十三家廠商,昨日公布調查結果。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大部分廠商迄今對ECFA內容與政府相關配套措施仍不了解,不清楚如何因應衝擊。甚至有廠商誤認兩岸簽訂後,台灣產品銷往東協可享優惠關稅。

邱俊榮說,許多廠商擔心開放中國產品來台後,中國半成品先來台灣加工,再以「台灣製造」賣到各地。他舉例,很多中國紡織業把最後五%製程拿到台灣,雖標「台灣製造」,但對我就業並無幫助。

中國仿冒能力強 傷害台灣

受訪廠商也指出,中國廠商的低成本與低價競爭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反而是中國廠商仿冒能力強、速度快,仿冒加上低成本,才是對台灣本地產業的最大打擊。同業如藉此渠道改在中國投資再回銷,傷害更大。

馬政府聲稱ECFA有助產業留在台灣,或因零關稅利基加碼投資台灣,台灣智庫與廠商訪談後發現並非如此。縱然銷往中國是零關稅,廠商仍會從對上下游群聚需求大小,做出投資的選擇。

業者認為,當中國群聚與需求較大時,即便零關稅,還是會選擇到中國投資、就地供應,而台灣部分的需求則可利用ECFA,再以零關稅回銷台灣。台灣智庫說,這意味廠商仍會繼續朝中國投資,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與失業。

邱俊榮提到,訪談某家汽車成車廠商的工會,對方誤以為ECFA可讓台灣車廠對中國享有高額度的零關稅出口配額。邱俊榮說,縱然中國「保證收購」,但因兩岸製造成本懸殊,台灣去賣車也沒有競爭力。未來製造業最有可能情況是企業行為的改變,即發生「產業供應鏈斷鏈、企業將產能移往中國大陸、關閉台灣的製造廠」。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