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艱苦辛酸肚裡吞 重建工程路迢迢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施馨堯台北26日電)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重建工作隨施工便道開通而展開;數以百計的工程人員站在搶修第一線上,斷垣殘壁中不分晝夜,他們堅定的依既定目標,完成災民回鄉心願。

八八水災中,台20線和21線可說是兩條受創最深的道路。負責搶通的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養護課長劉慶輝是工程中靈魂人物。他從民國88年起在高雄縣甲仙鄉擔任副段長,除風災前短暫調動職位外,養護這2條省道前後達11年,路上一草一木就像他親手拉拔長大,而村民的面孔是他再熟悉不過的風景。

劉慶輝在9月初被調回高雄縣甲仙鄉,每天在災區間調度工程機具、集中人員,向鄉長報告搶修進度與預計搶通時間。他說,災民看不到家鄉面貌,心中有很多恐懼,常懷疑「是不是要放棄他們了」。

工程進行中,劉慶輝憑藉豐富經驗,得以發揮長才。以高雄縣桃源鄉「貨櫃便橋」為例,就是得自921地震時搶修道路的靈感。

他說,當時他獨自在台20線勝境橋路段,苦思如何銜接湍急溪流,因而想出「貨櫃橋」搭建方式。貨櫃橋因橫跨野溪,土石流相當頻繁,於是他在橋下埋設涵管,讓水盡量流過,但因涵管通水斷面不足,土石流夾帶樹枝和岩石無法順利通過。他先在溪中疊架十數個貨櫃,預留足夠通洪斷面讓土石流經過,接著用鋼板橫架在貨櫃上,便橋就搭建完成,而貨車也得以運載砂石深入災區。

劉慶輝說,搶修期間每天平均工作10小時以上,與同仁搶通近1000公里道路。除了在工地來回奔波監工,同時還須處理公文、經費控管,而為了開路先後次序和方向,他也常扮演溝通橋梁。挨罵對他來說,更是家常便飯。

「我們看到人要協調的時候,就先等他罵完,再講要講的事情」。劉慶輝說,災民心急如焚,「快還要更快,好還要更好」。搶修道路時,難免會通過私有地,碰到地主阻撓時,他也試圖委婉說明。

他笑著說「抱怨的人總是比感動的多」,「災民的第一優先是自己的家,但是我們處理總有先來後到之分」。以前有些點頭之交的村民,這次一見面就緊緊抱住他。他謙虛的說,「他們應該還算是認同我們做的路,那種感受還是很溫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