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染病介紹:萊姆病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認識疾病

(一)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臨床症狀包括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等異常症狀。

1、蜱咬後3-30日出現遊性紅斑,其特徵為紅斑性丘疹環狀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此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約有60-80﹪的病人出現此種病徵;其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發燒、全身疲勞、寒顫、噁心、嘔吐、頭部僵硬、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症狀。

2、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治療皮疹多在3-4週後消退,而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發生心臟或神經系統的不正常,骨骼肌方面的症狀如間歇性關節炎而進入第二期;一般說來此種關節炎在美國較歐洲多見,而後者則是神經性的合併症較多見。

3、在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人則進入第三期,主要症狀有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之症狀有腦膜炎(發燒、頸部僵硬及劇烈頭痛)、頻面神經麻痺(通常為單側)及神節根痛;心臟方面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萊姆病是一種經由被伯氏疏螺旋體菌(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的蜱(tick,俗稱壁蝨)所叮咬而傳播之人畜共通傳染病,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犬、貓、牛及馬等,並不會經由人傳染給人。

  在自然界中,伯氏疏螺旋體以野生鼠類為其主要自然宿主,人類乃伺機性地經由遭病媒蜱叮咬而致病。伯氏疏螺旋體菌分為三種基因型,在美國主要流行B. burgdorferi sensus stricto;而在歐洲則主要流行B. garinii與B. afzelii。在亞洲B. garinii與B. afzelii為造成人體感染萊姆病之病原。

(三)發生情形(occurrence)

  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醫生觀察到病人身上慢性遊走性紅斑,和蜱類的叮咬有關,因而假設是由蜱類媒介細菌所引起。1940年代,類似的蜱類媒介疾病被描述,開始時帶有慢性遊走性紅斑,且發展成多重系統的疾病,1940年代末期,在皮膚組織樣本中觀察到像螺旋體的結構,於是使用盤尼西林(penicillin)治療。

  1969年,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位醫生,注意到上述的發現,診斷出一位帶有慢性遊走性紅斑的病人,並且使用盤尼西林成功地治癒。在1970年代中期,美國康乃迪克州萊姆鎮醫師們注意到有許多人同時罹患了少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其它的臨床症狀和環境條件指出這是和一種可能是由節肢動物所傳染的疾病不同,研究人員將慢性遊走性紅和先前蜱類叮咬的關係連結,早期使用盤尼西林治療不僅可以縮短慢性遊走性紅斑的病程,同時也可以減少後續關節炎的風險。

  1982年,在鹿蜱(Ixodes dammini)的中腸中鑑定出螺旋體,命名為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1984年,由Johnson等人在蜱類及人體中分離出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證實是造成萊姆病的病原,美國疾病管制局於1982年開始進行監測,共有49個州,超過157,000個報告病例,在2002年,有23,763個報告病例,整體發生率約為每十萬名中有七名,在歐洲、前蘇聯、英國、加拿大、南州,以及鄰近的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皆有病例報告。

(四)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硬蜱的生活史分為:卵、幼蜱、稚蜱至成蜱等階段,除卵外,每一階段皆需吸血才能維持生存與發育,且不同階段因其尋找宿主方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宿主動物。

  幼蜱寄生於野生囓齒動物,較少有機會與人類接觸;稚蜱與成蜱則以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如:鹿、牛,為主要吸血對象,亦可因人類於野外活動或因飼養的寵物被寄生而有機會吸附人體並吸食血液,尤以個體約1至1.5公釐小的稚蜱,當其吸附於人體後,並無特殊感覺,且不易發現,所以被認為可能是傳播萊姆病的主要媒介。

  硬蜱生活史中的每一階段,都可能於吸血的同時而感染疏螺旋體,並可經由跨蟲期傳播(transstadial transmission)傳遞至下一齡之稚蜱或成蜱,再傳給新宿主。在美國東、西岸的主要病媒蜱分別為:肩板硬蜱(Ixodes scapularis)與大西洋硬蜱(I.pacificus)。

預防保健

(一)加強國人衛教宣導,避免遭硬蜱叮咬
  個人的防護措施則應避免暴露於蜱孳生的環境,因此至郊區或戶外活動或工作時,避免赤身露體進行日光浴,請著淺色長袖、長褲及長筒襪,將褲管紮入襪內;此外,在長袖、長褲、襪子與手套塗抹忌避劑,也可以驅逐硬蜱。

(二)返家前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
  文獻指出:硬蜱叮咬後約廿四至四十八小時後,才會開始於唾液中釋出疏螺旋體,因此若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硬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即可減低遭感染的機會。

(三)注意居住周圍環境,請勿接觸鼠、不明來源的寵物類或野生動物,以避免遭這些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的硬蜱叮咬。

(四)如果出現疲倦、發燒、頭痛、頸部僵硬、肌肉疼痛、淋巴腫脹或甚至「游走性紅斑」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告訴醫師您曾旅遊的地方與市否有特殊暴露,以利診斷。

治療照護

  感染初期以抗生素治療的效果甚好,在流行區內,病人一旦被診斷為感染萊姆病或疑似感染,則臨床上給予10~21天口服抗生素作為治療或預防用藥,以避免發展為中、晚期感染心律不整、心包囊炎、心肌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關節腫脹疼痛等臨床病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