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鳳山打鐵街度小月 盼建築業帶動恢復榮景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4日電)高雄縣鳳山打鐵街僅剩幾家苦撐,昔日打鐵街的繁華人潮已成歷史。鳳山市1家打鐵店負責人張簡美玉照顧著冷清的店面,對打鐵街的未來懷抱期待,盼建築業能讓打鐵業恢復生機。


曾經繁華的高雄縣鳳山市「打鐵街」,因農業、建築業衰微,顯得冷清,僅存的 5家打鐵店期盼建築業再度興起,讓打鐵業恢復生機。//中央社

鳳山市縣定古蹟「東便門」邊的三民路44巷「打鐵街」見證台灣農業、建築業興衰,隨著這兩種產業衰微,只剩下5家苦撐,其中1家處半歇業狀態。

這條巷弄長約30公尺,歷史悠久,大陸先民來台,由於身上的家當只有一些工具,沒有其他謀生能力,便在此以打鐵為生;日治時期全盛時有13家打鐵店。張簡美玉表示,當時高雄農業發達,打鐵店生產的農具是農民的生財工具。

當時人口稀少,靠著「曹公圳」豐沛的灌溉水源,高雄地區沃野千里,農耕使用人力,農具需求量很大,打鐵店生意暢旺,也都是有錢人。

打鐵店特色是火花四濺,比鄰店家擔心受波及,陸續搬出,打鐵店則一直留在原地,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打鐵街,主要產品有鐮、鋤、刀、鉤等農具。

高雄是遠洋漁業重鎮,大型鮪魚、鰆魚、鯊魚運回高雄市前鎮遠洋漁港處理,張簡美玉表示,訂製的大型殺魚刀也是打鐵店的主要訂單之一。

張簡美玉的公公與哥哥於民國42年,由大陸福建遷移到高雄縣旗山鎮,公公跑到鳳山市學習打鐵後在「打鐵街」落地生根,開店營生,兒子也學習打鐵,並繼承衣缽。

隨著時代變遷,熱門的打鐵業因工業進步而逐漸落沒,但為生計,打鐵店技術也研發創新,迎合建築業的需求,也打造掘子、斧頭、鐵撬、水泥耙子、電鑽鑽子等建築工程使用的器具。

張簡美玉民國70年嫁到夫家,也跟著先生學習打鐵,只學習製作小型刀械,也負責後段的整形、磨利作業;首次打造一把水果刀,讓她興奮莫名,也因此與打鐵結下不解之緣,雖然店面已交由2兒子承接,但她有時還會在活動中與姪子示範打鐵。

「70年代是台灣建築業興盛年代,打鐵市場由建築業工具取代,打鐵街還是很繁榮。」張簡美玉很自豪地指著掘子、鐵撬、水泥耙子、斧頭強調,都是手工精製,很實用,不是一體成型的鑄造器材可比擬。

「打鐵是一個人拿大鐵槌、一個人拿小鐵槌敲打被燒紅的鐵塊成形。」張簡美玉表示,早期打鐵店工作環境很熱,兩個大男人汗流浹背地抽動風爐、揮動鐵槌工作,直到民國60年代電動鼓風機、敲打機問世,打鐵業者工作較為輕鬆,但還是要利用小鐵槌整形。

張簡美玉的2兒子就讀高職時跟著爸爸學打鐵,3年前接下店面,她則退居幕後,負責行銷,偶爾手癢,為鐵器整形。

目前正常營業的4家打鐵店,都由年輕一代接掌,張簡美玉與另2家有親戚關係,距離很近,是否會「歹面相看?」張簡美玉表示,各作各的生意,沒有這個問題。

不鏽鋼刀械成為廚房主流工具,打鐵店也展售不鏽鋼菜刀、水果刀,與鋼鐵打造的黑色菜刀、水果刀很不搭調,張簡美玉還是強調,打造的菜刀、水果刀另有一番風味。

懷舊風再起,社區營造也風起雲湧,高縣「打鐵街」緊鄰古蹟「東便門」,原寄望能吸引人群,但事與願違,參觀的人稀少,生意冷清。

這印證要靠實力才能振衰起敝,打鐵業者希望建築業恢復榮景,激勵打鐵店繼續經營的士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