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從921中成長 紅十字會建立備災救災專業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19日電)「921是台灣救災觀念的分水嶺!」紅十字會副秘書長謝昭隆不諱言,921之前,台灣的救災觀念薄弱,921後,紅十字會體認到建立一套有效「備災」與「救災」體系及機制的急迫性。

10年前,921大地震重創台灣,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至今仍是許多民眾生命中揮之不去的重大失落和驚恐。這場規模7.3的強震,死亡人數達2455人,受傷1萬1305人,房屋全倒與半倒合計近9萬戶,損失慘重。

面對這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難,身兼紅十字會教育訓練處處長的謝昭隆說,「1*1000≠1000*1,一次治療1個病人,總共治療1000個人,並不等於1000個病人同時一次治療。」

他表示,救災重建是一門專業,雖然紅十字會長期活躍於急救、水上救生、居家照顧及尋人服務,災害發生時也經常辦理救災,但卻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備災救災策略與備災體系。

921發生時,謝照隆指出,紅十字會始終守在第一線救災,災後並參與復建,過程中大量吸收國際救災的經驗和作法,除了建立全台24個備災中心,強化「物的備災」,也積極推動「人的備災」,加強全台志工搜救及緊急災難應變與管理等訓練工作,在紅十字會志工既有精湛的急救與水上安全救生技能上,培養專業的救災志工。

「人的智慧從經驗而來」,他說,雖然不能阻擋災難的來臨,但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而921的經驗,也成為紅十字會的重要轉捩點。

「建立儲備救災物資與器材的備災中心,是紅十字會與國際聯合會磋商後的構想。」謝昭隆指出,過去,台灣從未有人或單位懂得這點,而這正是紅十字會吸取國際經驗結合在地實務的寶貴起步。

雖然備災中心相當重要,籌備初期,由於國人對於備災中心的概念尚未建立,紅十字會也曾遭遇資金不足及場地尋覓不易的困境。

然而,在一步一腳步的努力下,謝昭隆說,紅十字會終於在全國成立24個備災中心,儲備各項物資及救災器材設備,在災難發生第一時間可以有效靈活調度救災所需物資,也因此,後續的幾次風災甚至國際賑災,備災中心都發揮相當大的效益。

以2001年桃芝風災侵襲花蓮縣秀林鄉造成大興村100多名居民無家可歸的困境為例,謝昭隆表示,紅十字會花蓮縣支會備災中心當時成立不滿1個月,在短短2小時內,即備妥必要的禦寒衣物、盥洗用品及食品飲水等物資,讓災民感受到即時的安定與溫暖。

除了物資準備,他說,平時志工專業能力的儲備,也是備災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環。921發生時,來自外國的救難團體帶著專業儀器來台協助搜救,相較之下,台灣本土救難人員卻多是「土法煉鋼」。

謝昭隆感慨地說,921之前,「台灣紅十字會沒有災害管理知識,遇到災害多是隨機應變,大多數分支會人力經驗不足,也缺乏掌握政府及社會資源的能力。」

事實上,「救災是一種專業!」謝昭隆認為,要做好志工角色,不只靠愛心,也要有能力。

他說,「921是有史以來國際聯合會第一次為台灣向全世界發聲!」921之前,台灣與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很少聯絡,但這場大地震,來自日本、香港、美國及聯合會代表的協助源源不絕,在經驗交流的過程中,台灣紅十字會迅速成長,並從被他國援助的對象,發展成為有能力援助他國的團體。

也因此,去年5月12日,大陸四川省發生規模7.8的強震,謝昭隆表示,紅十字會是台灣第一個進入災區的人道救援團體,由於紅十會在全台有24個備災中心,可立即動員搜救隊、醫療隊、緊急救援物資前進災區,並與台灣多個產學團體協助災區重建。

談起921經驗,紅十字會副秘書長兼聯絡發展處處長林秀芬事後與相關單位檢討發現,「921賑災,資源重覆太多、持續性太少、方法南轅北轍」;同時,她說,「救災要有方法,援助行動應盡可能互補,避免重覆,這不是數量或速度的競爭,品質及契合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紅十字會從921的救災經驗中記取教訓,因此,林秀芬說,在川震發生後,紅十字會積極整合國內非營利組織資源,共同協助四川災後重建工作,就是希望將效益發揮到最大,不浪費資源。

「有苦難的地方就有紅十字會,有紅十字會就有希望。」走過921,10年來,紅十字會從災難中學習、從經驗中成長,也用同理心將921帶往世界各地需要援助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