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从921中成长 红十字会建立备灾救灾专业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19日电)“921是台湾救灾观念的分水岭!”红十字会副秘书长谢昭隆不讳言,921之前,台湾的救灾观念薄弱,921后,红十字会体认到建立一套有效“备灾”与“救灾”体系及机制的急迫性。

10年前,921大地震重创台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至今仍是许多民众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重大失落和惊恐。这场规模7.3的强震,死亡人数达2455人,受伤1万1305人,房屋全倒与半倒合计近9万户,损失惨重。

面对这场台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身兼红十字会教育训练处处长的谢昭隆说,“1*1000≠1000*1,一次治疗1个病人,总共治疗1000个人,并不等于1000个病人同时一次治疗。”

他表示,救灾重建是一门专业,虽然红十字会长期活跃于急救、水上救生、居家照顾及寻人服务,灾害发生时也经常办理救灾,但却始终没有一套完整的备灾救灾策略与备灾体系。

921发生时,谢照隆指出,红十字会始终守在第一线救灾,灾后并参与复建,过程中大量吸收国际救灾的经验和作法,除了建立全台24个备灾中心,强化“物的备灾”,也积极推动“人的备灾”,加强全台志工搜救及紧急灾难应变与管理等训练工作,在红十字会志工既有精湛的急救与水上安全救生技能上,培养专业的救灾志工。

“人的智慧从经验而来”,他说,虽然不能阻挡灾难的来临,但做好万全准备,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而921的经验,也成为红十字会的重要转捩点。

“建立储备救灾物资与器材的备灾中心,是红十字会与国际联合会磋商后的构想。”谢昭隆指出,过去,台湾从未有人或单位懂得这点,而这正是红十字会吸取国际经验结合在地实务的宝贵起步。

虽然备灾中心相当重要,筹备初期,由于国人对于备灾中心的概念尚未建立,红十字会也曾遭遇资金不足及场地寻觅不易的困境。

然而,在一步一脚步的努力下,谢昭隆说,红十字会终于在全国成立24个备灾中心,储备各项物资及救灾器材设备,在灾难发生第一时间可以有效灵活调度救灾所需物资,也因此,后续的几次风灾甚至国际赈灾,备灾中心都发挥相当大的效益。

以2001年桃芝风灾侵袭花莲县秀林乡造成大兴村100多名居民无家可归的困境为例,谢昭隆表示,红十字会花莲县支会备灾中心当时成立不满1个月,在短短2小时内,即备妥必要的御寒衣物、盥洗用品及食品饮水等物资,让灾民感受到即时的安定与温暖。

除了物资准备,他说,平时志工专业能力的储备,也是备灾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环。921发生时,来自外国的救难团体带着专业仪器来台协助搜救,相较之下,台湾本土救难人员却多是“土法炼钢”。

谢昭隆感慨地说,921之前,“台湾红十字会没有灾害管理知识,遇到灾害多是随机应变,大多数分支会人力经验不足,也缺乏掌握政府及社会资源的能力。”

事实上,“救灾是一种专业!”谢昭隆认为,要做好志工角色,不只靠爱心,也要有能力。

他说,“921是有史以来国际联合会第一次为台湾向全世界发声!”921之前,台湾与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很少联络,但这场大地震,来自日本、香港、美国及联合会代表的协助源源不绝,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台湾红十字会迅速成长,并从被他国援助的对象,发展成为有能力援助他国的团体。

也因此,去年5月12日,大陆四川省发生规模7.8的强震,谢昭隆表示,红十字会是台湾第一个进入灾区的人道救援团体,由于红十会在全台有24个备灾中心,可立即动员搜救队、医疗队、紧急救援物资前进灾区,并与台湾多个产学团体协助灾区重建。

谈起921经验,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兼联络发展处处长林秀芬事后与相关单位检讨发现,“921赈灾,资源重复太多、持续性太少、方法南辕北辙”;同时,她说,“救灾要有方法,援助行动应尽可能互补,避免重复,这不是数量或速度的竞争,品质及契合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红十字会从921的救灾经验中记取教训,因此,林秀芬说,在川震发生后,红十字会积极整合国内非营利组织资源,共同协助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就是希望将效益发挥到最大,不浪费资源。

“有苦难的地方就有红十字会,有红十字会就有希望。”走过921,10年来,红十字会从灾难中学习、从经验中成长,也用同理心将921带往世界各地需要援助的地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