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硬颈唱客家歌 打零工也不放弃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30日报导】听见客家歌系列4 (中央社记者谢佳珍、温贵香台北30日电)结合摇滚、爵士、饶舌等多元曲风,近年来客家音乐不再只有传统山歌,许多音乐创作者的坚持,带动这股客家流行音乐风潮,不过风潮背后有辛酸也有隐忧。

以“野放客”拿下2003年金曲奖最佳客语演唱奖及最佳制作人奖的刘劭希,是半路出家的音乐人。他在客家音乐创作的路上并不顺遂,1992年开始写第1首客家歌,等了快10年,才有唱片公司愿意为他出专辑。

碰了10年钉子,刘劭希说,跑了大大小小的公司,大公司有的听到“客家”2字,连听都不听;有的号称独立的小公司,也不敢尝试。其中冷暖,刘劭希点滴在心。

听惯了客家山歌,加入摇滚元素的客家音乐要能被接受,成立于1994年的“硬颈畅流”客家乐团经过一番努力。

团长朱龙县说,年轻人初次听到他们的音乐感到新鲜,但却不敢公开拍手叫好,也因为曲风太新潮,听山歌长大的老一辈很难接受,甚至有教授听惯悠扬的交响乐,觉得地下音乐太吵杂。

不像刘邵希有唱片公司出专辑,“硬颈畅流”客家乐团独立制作出了6张创作专辑,但销售成绩不佳,靠着客家桐花祭与巡回各地演出,才慢慢打响知名度。

即使是去年获全美独立音乐大奖最佳乐团奖的“拷秋勤乐团”在新加坡发展也曾踢到铁板。主唱范姜表示,新加坡电台主持人肯定他们的音乐,但碍于新加坡规定电台不能播放方言类语言或音乐,主持人告知无法播他们乐团的歌。

范姜不禁纳闷,乐团抵达新加坡,广播沿路都在放韩语音乐,却不能放客台语结合的音乐,让他不服气。

对客家音乐的热情与使命,支撑这群音乐工作者有继续走下去的动力,也因为政府带头鼓励,让客家音乐更蓬勃发展。不过,发展却面临局限性。

客家电视台制作人施懿伦制作“十分客家”音乐节目,提供新生代客家音乐创作者表演舞台。有多年音乐节目制作经验的她感叹,“现阶段客家音乐的能见度还是太狭窄,不如主流歌曲有较多平台”。

她坦言,早期听客家音乐的年轻人不多,主要还是50岁以上族群。传统3大调慢拍子的音乐难吸引年轻族群,加上现今外来音乐选择丰富,年轻人接触的除西洋歌曲,还有韩语、日语等。

“你现在有看到硬颈在哪里表演吗?”过去1年平均有3、40场演出机会,但这几年风光不在,让朱龙县点滴在心头。

他说,去年演出机会5根手指头都数得出来,好不容易有演出机会上门,又被砍价,演出价码几乎是10年前的一半。如果不答应,主办单位还告诉他们,会找便宜的乐团接替。

演出机会锐减,朱龙县归因于客家音乐市场竞争激烈、盗版猖獗、乐团削价竞争、山歌班阿嬷的加入等因素,把他们逼到“无路可走”。光靠演出无法维持生计,他们平日靠打零工过活。

“硬颈畅流”客家乐团正如同他们的团名一样,仍在客家音乐上奋斗不懈。和他们一样也没有经纪公司打点一切的“拷秋勤”主唱范姜,也点出在客家音乐发展路上的共同问题。

他说,没有经纪公司,所有事情自己一手包办,可以维持原汁原味的创作,但不走商业路线的坏处就是能见度低,有很多歌手与唱片公司签约后,被迫要听唱片公司指令,创作自己不喜欢的音乐。

“不可能放弃,放弃等于自杀,音乐是一辈子的工作,会一直创作下去”。在客家音乐的这条路上,即便越到挫折、困难,正因为有像朱龙县这样坚持的音乐工作者,让注入更多活力的客家音乐被更多人听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