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遗体修复 记住最后容颜

人气: 7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1日报导】告别生命容颜1(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市11日电)因为口腔癌往生,老人的脸残缺一大块,看着修复过后的遗体容貌,老人的太太愣了30秒,淡淡地说“好像,谢谢”。就是这简单的谢谢,让法医杨敏昇不悔走上遗体修复之路。

接触尸体是新竹地检署法医杨敏升平日的工作,原本拿解剖刀的手,是为了从尸体找真相;但因为攻读生死学硕士,因缘际会接触遗体美容,让他对对尸体解剖有了不同想法。

杨敏昇说,中国人常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然而,往生者的容貌和活着时一定有差异,更遑论生前遭遇病体折磨,甚至意外致死造成的形体扭曲。死者的最后一面常常让人不忍卒睹,见与不见,对活着的人都是折磨与考验。

回想自己当年陪着岳母去吊唁死者的场景,杨敏昇记得,要看死者容貌前,岳母的手紧紧握着他,不是因为心理害怕,只是担心“疾病造成的身体浮肿,会不会破坏那原本美好的印象?”

“对家人的最后一眼,决定了往后的印象”,杨敏昇说,遗体容貌的扭曲、变形常对家人造成残存阴影,而遗体修复,不仅尊重亡者,也是对家人最好的悲伤辅导。

正因为了解最后一面的重要,杨敏昇不仅利用工作余暇协助遗体修复,进行法医解剖时也更为谨慎,每次下刀、缝补,他都用心计算,因为他知道“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漂亮地走”。

投入遗体修复10多年,杨敏昇把每具遗体都视为大体老师,他分文不取,因为每次经验都能让他学习。

2008年他协助陆军601旅空难意外8名罹难官兵遗体修复,家属感激地包了新台币3600元红包,他却回包3700元奠仪,坚持不收酬劳。

他说,“我只是做我该做的,这是他们的福报,当然不能收钱”。杨敏昇把红包退还给家属,只留下红包袋当平安符,即使换了皮夹,他仍细心地将红包袋平整地放进里面,提醒自己不忘当初投入遗体修复的初心。

就像所有着迷柯南、福尔摩斯办案的孩子一样,对科学办案的憧憬,引领杨敏昇走入法医这一行,然而,长期与尸相伴却让他从“急着破案的年轻人,变成尊重尸体的中年人”,进而投入遗体修复推广,“不只帮死者找公道,更要让他有个善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