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30天!养殖鱼塭化身大饭厅 喂饱国际濒危候鸟

大滨鹬(EN)与红腹滨鹬(NT)。大滨鹬和黑面琵鹭同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EN)物种(罗东林管处提供)
人气: 6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20年04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30天”,对你、我来说不过是一个时间概念,但是对于春季从澳洲北返西伯利亚的候鸟们,却可能是生与死的差别。为了拯救近年快速减少的东亚澳洲迁徙线上的候鸟们,108年开始林务局罗东林管处与宜兰县生态农业发展协会合作在宜兰县五结乡季新、锦众的养殖鱼塭尝试推动“友善水鸟计划”,今年成功与4位养殖户,面积2.6公顷合作,从4月1日至30日为止,鼓励合作养殖户延长晒池时间至30天,并维持泥滩地的面积,养殖户要配合维持鱼塭泥滩地状态、营造友善水鸟的栖地环境。让恰好在此时过境的稀有、国际濒危的鹬鸻科候鸟们(如:大滨鹬、红腹滨鹬等)除了兰阳溪口外,有更多的觅食与休憩泥滩地,让他们有足够的体力飞往下一站。令人振奋的是,启动合作翌日,就迎来4只与黑面琵鹭相同频危等级的大滨鹬现身!

罗东林管处推动“友善水鸟合作计划”的理念折页。(罗东林管处提供)

台湾位处全球八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迁徙线(EAAF)”上,近年沿线各国临海湿地大量开发,导致不会游泳、高度依赖“低水位泥滩地”环境的鹬、鸻科鸟类受到严重威胁,以大滨鹬为例,二十年前还是普遍常见的鸟种,但如今族群量已减少77%。

春天是候鸟从南方度冬地回到北方繁殖地的季节,这段超过半个地球的迁徙旅程,就像跑马拉松一样,需要经过多处停留补给,才能抵达目的地,而宜兰正是其中一处重要的补给站,但春季水田皆已插秧,挑惕的鹬、鸻科只喜欢开阔且视野良好的泥滩地,因此鱼塭就成了重要且唯一的选择。

4位合作养殖户,左起依序为林清池(夫人代表)、张长鸿、林勇丞、林耀清。(罗东林管处提供)

根据宜兰在地赏鸟人士—林哲安的长年观察发现,位于兰阳溪出海口南侧的季新、锦众村一带,每年候鸟春过境(3月底至5月初)期间,经常可见大量过境的鹬、鸻科鸟类于排干水的鱼塭觅食。而根据罗东处的计划调查,108年就有10种国际保育类,包含:大滨鹬、红腰杓鹬、黑尾鹬、红腹滨鹬、弯嘴滨鹬…等,这些鹬、鸻科鸟类虽然相貌朴素,不若黑面琵鹭广为人知,但却跟黑面琵鹭同样珍贵、稀有。

排干水的鱼塭不仅吸引候鸟,也吸引大小朋友们驻足欣赏。(罗东林管处提供)

为了维持并增加此区鱼塭的生态价值,罗东林区管理推动“友善水鸟合作计划”,养殖户尽量延长鱼塭维持泥滩地的时间,让鱼塭在过境期间化身为候鸟的“大饭厅”,而养殖户们也可获得维持泥滩地水位的生态薪水。让做保育不再只是“做善事”,也是一项能获得相对报偿的工作。

今年度参加计划的4位养殖户之一的林耀清阿伯就表示:“这时间我鱼塭没在养,而且晒池越多天对我养虾来说也越好啊!”,因此也乐意参与。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