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球首只B肝鼠 台大培养成功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昶闵/台北报导〕台湾大学成功创造出全球第一批B肝带原老鼠,让B肝治疗露出重要曙光,台大医学院院长陈定信表示,这是一项伟大的学术成就,他预估未来两、三年内,B肝免疫疗法将有重大突破。

过去只有人类与黑猩猩能慢性感染人类B肝病毒。台大微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黄丽蓉花了六年心力,在台大医学院教授陈培哲的指导下,挑出适当的小鼠“品系”,并利用特制的人类B肝病毒DNA质体,成功使小鼠慢性感染B肝病毒,建立全球第一个“B肝带原小鼠模式”。

“这是全球B肝研究上的重大突破!”陈定信说,这项来自大学的创新知识将成为“巨人的肩膀”,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还特别对此研究进行重点介绍。

六年来,外型美丽的黄丽蓉为了让小鼠“慢性”感染病毒,从早到晚都守在实验室,连假日都来报到,根本没有时间交男友,连老师陈培哲都忍不住提醒她,“人生不是只有研究,还有其他”。

陈定信表示,儿童比成人容易感染B肝病毒、男性B肝患者比女性容易罹患肝癌,至于其背后的原因,至今成谜,此一小鼠模式有助找出解答,进一步让根治B肝变成可能。

胸主动脉血管瘤 支架救命

〔记者王昶闵/台北报导〕台大医院本周一完成全国首例“胸主动脉支架”置放手术。

六十八岁的徐先生五年前因急性胸主动脉剥离住院治疗,血管瘤膨胀到六点三公分,并发急性肾衰竭,经过胸主动脉支架置放术,才逃过大出血的厄运。

台大医学院外科教授王水深表示,台大医疗团队在徐先生股沟处切开三至四公分的伤口,利用导管将支架放进胸主动脉的血管瘤,仿佛在脆弱的血管内壁加上一层保护膜,避免血管瘤进一步扩大、破裂,引发大出血。

台大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吴毅晖、放射科主治医师梁博钦表示,胸主动脉瘤发生率约为每十万人中有六到十人,发生率不低,却不容易发现,在血管瘤变大的过程中,病人有时会感到腰酸背痛,但其他症状不明显,必须要经过电脑断层或核磁共振才能确诊。如果发现胸主动脉瘤不处理,五年内破裂的概率为二十一%,一旦胸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率在五成以上。

王水深表示,管内支架不管是伤口大小、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天数、死亡率与下肢瘫痪风险都明显较低,但美国FDA(食品药物管理局 )去年才开放临床使用此类支架,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此外目前健保并不给付,自费需四十几万。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