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传染病介绍: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

传染病介绍:台湾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

人气: 19
【字号】    
   标签: tags:

认识疾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肠病毒临床上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其中很多是无症状,有些则只有发烧或类似一般感冒症状,但有些则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肢体麻痹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婴儿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结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发烧合并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等。

1.泡疹性咽峡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突发性发烧、呕吐及咽峡部出现小水泡或溃疡,病程为4至6天。病例多数轻微无并发症,少数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2.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肠病毒71型引起,特征为发烧及身体出现小水泡,主要分布于口腔黏膜及舌头,其次为软颚、牙龈和嘴唇,四肢则是手掌及脚掌、手指及脚趾。常因口腔溃疡而无法进食,病程为7~10天。

3.婴儿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突发性呼吸困难、苍白、发绀、呕吐。开始可能误以为肺炎,接着会又明显心跳过速,快速演变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会复原得很快。

4.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胸部突发阵发性疼痛且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合并发烧、头痛及短暂恶心、呕吐和腹泻,病程约1周。

5.急性淋巴结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征为发烧、头痛、喉咙痛、悬雍垂和后咽壁有明显白色病灶,持续4至14天。

6.发烧合并皮疹:与各类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关,皮疹通常为斑丘疹状,有些会出现小水泡。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肠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为一群病毒的总称,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类的肠病毒共有小儿麻痹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种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种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肠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余型,近年来又陆续发现多种型别,依据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之重新归类,分为人类肠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肠病毒71型被归类于人类肠病毒A型。

在所有肠病毒中,除了小儿麻痹病毒之外,以肠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此病毒是在1969年美国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离出来,当时引起很多无菌性脑膜炎与脑炎的病例。此后包括澳洲、日本、瑞典、保加利亚、匈牙利、法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都有流行的报告,台湾在十几年前也曾经流行过,可见此型肠病毒的分布是全世界性的。

比较特别的是,虽然世界各地的报告大多发现,感染肠病毒71型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比率特别高,但是严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现脑膜炎、轻微脑炎、肢体麻痹等非致命性的并发症,有的则像1998年台湾的流行一样出现死亡病例,包括保加利亚、匈牙利、马来西亚、日本都有过类似的情形,其可能的危险因子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肠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台湾地处亚热带,全年都有感染个案发生,所以肠病毒感染症俨然已是台湾地区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目前藉由多元化之监测系统,如“定点医师监测系统”、“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及“病毒合约实验室监测系统”等,充分掌握肠病毒流行趋势。

1.台湾地区历年疫情趋势

依据87年至96年监测资料显示,幼童为感染并发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险群体,重症致死率约在10.0%至25.7%之间(95年无死亡病例)。引起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之型别以肠病毒71型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肠病毒感染主要常见症状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峡炎。

由全国五百余个定点医师监视系统资料显示,肠病毒疫情每年约自3月下旬开始上升,于5月底至6月中达到高峰后,即缓慢降低,而后于9月份开学后再度出现一波流行,96年疫情与相较历年约延迟3至4周,于4月下旬疫情开始上升,至7月上旬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

历年流行情形以87年最为严重,当年度定点医师每周平均通报门诊人次最高曾达19.87,其次为89年,其定点医师平均通报数最高达11.08,而后各年流行情形趋缓,在临床上表现除了87年以手足口病表现较多外,其余各年均以泡疹性咽峡炎较手足口病多。

由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监测资料显示,以87年病例数最多,共405例,95年最少,仅有11例;以年龄层分析,患者以5岁以下幼童居多,占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除87年占88.9%外);在死亡病例方面,除95年无死亡病例外,其余年份之致死率介于10.0至25.7%之间,死亡病例以5岁以下幼童最多。

若以台湾地区各年龄层人口数粗估各年龄层之重症发生率,可发现年龄越小者,发生率越高,其中又以未满1岁婴幼儿之发生率最高,约为千分之0.03至0.43,其次为1至5岁幼童,约为千分之0.003至0.23。其中以民国90年发生率最高,而后各年均较历年平均为低。

综合各合约实验室及本局检验室之检验资料显示,在87年至96年1,571例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确定病例中,有712例之检体无法分离出病原,约占45.3%;而在其余可分离出病原之重症及死亡病例检体中,以肠病毒71型占最大多数。

2.亚洲邻近国家现况
香港、新加坡及日本对于肠病毒感染症均已建立监测系统,掌握个案数目及病毒型别趋势,其中香港、新加坡以手足口病为监视对象,日本则将手足口病与?疹性咽峡炎均纳入监视。历年监视结果如下:

(1)日本:

流行期以夏季为主,定点医师通报病例数约在5到6月间超过警戒值(每位医师通报病例数等于1.00),7月中旬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约8月底降至警戒值以下,但也曾于秋冬季发生流行,近年以1995、2000及2003年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较为严重。( 附图 )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病毒型别为肠病毒71型、克沙奇A16型,而?疹性咽峡炎主要由克沙奇A10型引起。

(2)香港:

约于3月下旬至4月初进入流行期,于6月到达高峰后开始下降。每年约有数十至数百名患者,并将有热病╱手足口病而病情急速恶化、无菌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心肌炎的住院儿童病人接受肠病毒感染检验,每年约分离出数件至数十件肠病毒71型。

(3)新加坡:

自2000年10月1日起,手足口病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在2000年流行高峰期时,每周通报病例达1140例,2001年后,每周通报病例平均约135例,患者主要为4岁以下幼儿。病毒型别以肠病毒71型占多数,其次为克沙奇A型、伊科病毒,肠病毒71型曾于2000年造成数名病童死亡。

(四)传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类是肠病毒唯一的传染来源,主要经由肠胃道(粪-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亦可经由接触病人皮肤水泡的液体而受到感染。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而患者可持续经由肠道释出病毒,时间长达8到12周之久。

(五)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肠病毒潜伏期为2到10天,平均约3到5天。肠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其中多数感染者(约50﹪至80﹪)没有症状,有些则只有发烧或类似一般感冒的症状,少数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包括手足口病、?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肢体麻痹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心肌炎等。

(六)病例定义(Case definition)

1.临床病例

具有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峡炎症状之病例。新生儿鲜少出现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峡炎,取而以发烧、呕吐、活力不佳、肝炎、心肌炎、脑膜脑炎或肺炎表现。
2.实验室诊断

经下列之一实验室诊断确定者:

(1)病毒分离

以咽喉拭棒或咽喉洗液、粪便或直肠拭棒、脊髓液或水泡内渗出液,用组织或细胞培养来分离病毒,再用标准血清以中和试验法测定病毒的种类及型别。
(2)血清学检验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的产生,或急性期与恢复期两者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增加者。

3.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通报定义:为第三类法定传染病,须于一周内通报。
病例须符合下列两项中至少一项:

(1)出现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峡炎,或与病例有流行病学上相关的肠病毒感染个案,同时有肌抽跃(myoclonic jerks)之症状或并发脑炎、急性肢体麻痹症候群、急性肝炎、心肌炎、心肺衰竭等严重病例。

(2)出生三个月内婴儿,出现心肌炎、肝炎、脑炎、血小板下降、多发性器官衰竭等败血症征候,并排除细菌等其他常见病原感染者。

4.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个案研判

合并通报个案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研判。

预防保健

暑期预防肠病毒注意事项

(一)肠病毒的传染力极强,但可透过简单的卫生保健动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机会

(二)肠病毒的预防方法: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3.生病时,应尽速就医,请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环境的卫生清洁及通风。

5.流行期间,避免出入人潮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6.尽量不要与疑似病患接触,尤其是孕妇、新生儿及幼童。

7.新生儿可多喂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儿童玩具(尤其是带毛玩具)经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顾者或接触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

(三)肠病毒消毒方法:

1.消毒方法的选用:

(1)肠病毒对酸及许多化学药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制剂、清洁消毒剂及酒精,均无法杀死肠病毒。

(2)醛类、卤素类消毒剂(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肠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到0.5ppm的余氯即可使其不活化,而衣物漂白水(含氯)亦可杀死肠病毒。

(3)肠病毒于室温可存活数天,4℃可存活数周,冷冻下可存活数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环境,很快就会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经过加热处理,或将内衣裤浸泡热水,都可减少肠病毒传播。

(4)干燥可降低肠病毒在室温下存活的时间。

(5)紫外线可降低病毒活性。

2.如何泡制消毒水:以泡制200ppm含氯漂白水为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浓度一般在6到7%)1汤匙(一般喝汤用的汤匙,约15至20cc)。

(2)加入5公升的自来水中(大宝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于5公升),搅拌均匀即可。

3.环境消毒重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药消毒。

(2)只需对于常接触物体表面(门把、课桌椅、餐桌、楼梯扶把)、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做重点性消毒。

(3)清洗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

(四)其他参考资料:

1. 肠病毒预防方法及重症病例先兆注意事项2.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前兆病征自我检查表3. 预防肠病毒感染注意事项

4. 医疗院所婴儿室感染预防措施

5. 托儿所、幼稚园及小学教(托)育人员肠病毒防治手册
)
6. 卫教海报及单张 DM-A、DM-B海报(预防肠病毒请你跟我这样做) 、海报(肠病毒71型相关病征及疑似重症转诊时机)

防治政策

本着预防重于治疗之基本精神,结合所有可用之资源,参考美国CDC对于肠病毒感染症之防治策略,包括加强监测及搜集资料、加强个人卫生等方法,同时结合传染病三段五级的预防概念来研订防治策略,包括规划办理卫教宣导(初段预防)、进行相关研究及技术发展(次段预防),以及提升医护品质(末段预防)等,俾提供全民专业防疫服务,快速而正确的提供疫病资讯,有效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扑灭及控制,使全民能免于疫病威胁的恐惧,进而保障全民的健康。(肠病毒防治工作指引96-99年度肠病毒及肠道、水患相关传染病防治计划

(一)初段预防:

1.规划办理卫教宣导:充实一般民众、教(保)育人员、学校护理人员及医护卫生防疫人员之防治知能,宣导重点包括“肠病毒之流行季节与病毒简介、传染途径、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个人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正确洗手观念养成及落实强调大人及小孩正确洗手的观念”、“肠病毒感染重症前兆病征”等。

2.适时发布新闻稿,或召开记者会,提醒民众注意防范。

3.修订肠病毒防治相关手册,灌输教(保)育人员之肠病毒防治知识,强化防疫人员防治知能。

4.透过多元资讯管道,如本局英文网页、国际疫情网站、或电子邮件等,与国外相关机构及单位进行疫情资讯交流。

(二)次段预防:

1.进行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前兆指标、生物特性及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

2.积极宣导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前兆病征。

3.维持“区域性病毒检验标准实验室”运作,掌握国内肠病毒之流行趋势及其流行血清型别之变动情形,提升总体实验室之诊断水准。

(三)末段预防:

1.建置咨询管道,聘请医疗学术界专家担任咨询委员,提供专业咨询。

2.办理医师专业讲习训练,提升肠病毒医护品质,降低肠病毒重症致死率。

3.适时更新肠病毒后送医院建议名单,提供转诊参考。

治疗照护

(一)肠病毒感染症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只能采取支持疗法(如退烧、止咳、打点滴等),绝大多数患者会在发病后7到10天内自行痊愈,仅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二)有关重症患者的治疗,目前国内已建立完善的治疗准则(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临床处理注意事项,必要时转诊治疗(肠病毒71型相关病征及疑似重症转诊时机、( 肠病毒重症医疗网(含责任医院)。

(三)疑似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个案资料表9802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