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专栏】张清溪:消费者剩余

张清溪 (台大经济学系教授)

人气 198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17日讯】如果说你每次去买东西,不管买什么东西,你都赚了。你相信吗?我没说错,你一定不信!对吧?但是,你确实是赚到了。不信就请继续看下去。

买就赚,赚什么?

“买就赚”,这有点像街头卖膏药者大声吆喝的台词。这可能吗?到底赚了啥?赚谁的?难道是卖的人亏的让你赚了?

首先要说的是,你赚的不可能是卖方亏了;道理很简单,“亏本的生意没人做”,所以卖方也一定有赚头,否则他何必辛苦卖给你。下次我们会介绍“生产者剩余”,那时会更清楚:任何成交的买卖都是买方卖方双赢的。

不过,到底消费者赚了什么?

所谓“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码与实际支付价款的差额。“实际支付”的就是市价;那什么是“愿意支付的最高价码”呢?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例如,你想吃苹果,一个苹果给你的满足程度值30元;你到市场上一看,一个苹果卖20元。你买不买?买!用多少钱买?20元。那不就“赚”了10元了吗?这10元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

多买多赚,韩信将兵?

既然买就赚,那我们是不是来个“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把所有的钱都赶快拿去买东西呢?当然不是。我们讲“买就赚”,是从事实面而言;它的道理倒应该是“赚才买”,也就是说,有消费者剩余的机会,消费者才愿掏钱出来买! 譬如前面举的例子,如果吃个苹果给你的满足是15元,面对市价20元你就不会买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消费者剩余嘛!

自愿交易就有消费者剩余,被动消费则否;这个道理有点像我们过去讲的“低价对消费者有利,但官方去强迫价格降低,却会损害消费者”的市场机能,因为官方强迫降价,价是降了,但消费者买不到东西,故反而不利。

福利经济学的利器

消费者剩余让消费者知道,他买东西是出钱了,但却也赚到了;经济学讲消费者剩余,就只是要让消费者这样自我安慰吗?当然不是。消费者剩余是“福利经济学”里讨论福利多少的最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经济学通常以“科学”自居,就是避谈“价值判断”,只谈纯事实。例如讲加入WTO会产生改变进、出口。但这到底是“好”还“坏”呢?这就涉及“价值判断”了。讨论这好坏的,就是“福利经济学”。而判断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消费者剩余”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合计,就是社会的“总福利”水准;总福利越大越好,越小越不好。

(原载台湾大纪元周报第20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冒险乐园涉缤纷乐园风波 (2/23/2002)    
  • 今年经济成长率预测值仅微幅向上修正至2.29% (2/23/2002)    
  • 大陆通货紧缩严重 (2/23/2002)    
  • 方程式赛车 开进台湾 (2/22/2002)    
  • 缤纷乐园突结业涉诈骗 (2/22/2002)    
  • 中国人民银行降息以图刺激消费 (2/22/2002)    
  • 脑白金到底是怎么回事 (2/21/2002)    
  • 大陆今起调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利率 (2/20/2002)    
  • 消费纠纷申诉 大哥大夺第一 (2/20/2002)    
  • 四枪匪今天抢劫香港一珠宝行 损失900万港元 (2/19/2002)    
  • IBM低端PC新品猛扑中小企业市场 惠普戴尔跟进 (2/19/2002)    
  • 巴黎股市下挫五十二点 (2/16/2002)    
  • 情人节玫瑰花销情旺 (2/14/2002)    
  • 内地客新春买金饰一掷万金 (2/14/2002)    
  • 价格直直落 CD-RW成市场宠儿 (2/13/2002)    
  • 彩色手机成为今年骚包的选择 (2/13/2002)    
  • 过年打国际电话比打国内长途还便宜 (2/12/2002)    
  • 反洗黑钱条例侵犯财务隐私权 布殊反恐法案遭保守派抨击 (2/12/2002)    
  • 5个月消费27亿欧元 英国人网络购买力超强 (2/12/2002)
  • 相关新闻
    5个月消费27亿欧元 英国人网络购买力超强
    过年打国际电话比打国内长途还便宜
    彩色手机成为今年骚包的选择
    价格直直落 CD-RW成市场宠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