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 全球化是被欺凌、被杀戮者的福音

茉莉

人气 21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3日讯】 那是很平常的一天,英国律师彼得本南森(Peter Benenson )在上班途中,读到这样一则报道:两个葡萄牙学生庆祝他们的学业结束,在餐馆 里举杯欢呼“为自由干杯!”,就被警察拘捕,被判七年徒刑。

  这位英国律师愤怒了。1961年5月28日,他在英国报纸上发表一篇公开 信,呼吁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为良心囚犯的释放不偏袒地、和平地工作。一个月之 内,成千封自愿提供帮助的信,从各国寄来。半年以后,世界诞生了一个新的人权 组织—大赦国际。四十年来,这个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组织,在世界150个国 家拥有近百万成员,他们共同承担起维护人权的人类责任。

  由一个律师的抗议,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独立的全球性运动。今天,很 少有政府能够“关起门来打自己的孩子”—迫害政治犯良心犯、施行酷刑和死刑 ,而不遭到国际社会的抗议了。如大赦国际组织一样,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为人 权奋斗的个人、民间组织、政府和国际机构,一起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权运 动高潮。

  究竟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导致国际人权运动如此迅速地越过国界,得以广 泛扩展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回答:全球一体化。

  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域进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方位交流,个 人物资消费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新的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密切,使人权理念 得以普及,使国际人权运动逐步形成洪流,人的权利因而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 现。

  因此,从人权角度看,我们认为全球化是被欺凌、被杀戮者的福音,是人类进 步的先驱。它把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使人权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 的主题。

 全球化使人权关注有了可能

  应该说,自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起,我们就生活在了一个相互 依存的全球化世界了,应该共同拥有基本的人权保障了,然而在那些封闭的社会、 国度里,人的基本权利依然被践踏。在毛泽东的铁幕之下,中国土改时几百万地主 被残杀,这之后,将近几千万“反革命”被镇压,几千万人饥饿致死,其时国际社 会既无从调查,也无人置喙。然而,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屠杀,却令全世界都发 出愤怒的抗议声。

  这是由于,大众媒体压缩了时空距离,把遥远角落发生的重大事件,活生生地 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全球各地互不认识的居民,被电视、报纸等传媒推到了同一个 舞台,使人们能够如同亲身经历一般,体验到惨案的恐怖、受难者的痛苦。当时, 光是瑞典这样一个偏僻的北欧国家,就有几百万封抗议信飞向北京。瑞典人声声呼 吁中共当权者:“让天安门的学生活下去!”

  居住在我们这个小行星上的人原来是如此接近。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媒体,我 们目睹了波斯尼亚的种族迫害、卢旺达大屠杀后的尸体横陈、印度尼西亚排华的惨 祸、科索沃的万人冢、东帝汶的血腥。来自远方令人震惊的画面,使人心受到 共同的振荡,使我们产生移情感觉,逼我们思考和检讨:为什么这种残忍的事情会 发生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因此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感。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一个“网络社会”里。网络使人们冲破疆界,抛弃 封闭的意识形态,寻找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有学者认为,信息流动的力量比权 力的流动更具优势。在全球化时代里,信息不可能被独占,而是公平共享的。跨越 国界的信息流动,使世界高度压缩、整合。某一国人权状况因此也就无法隐瞒,他 国人民的关注与干涉,因此成为可能。

  例如,中国孤儿院大量虐待儿童致死的情况,通过传媒,被香港基督教义工和 上海孤儿院医生揭发出来后,在笔者居住的整个瑞典,人们在为中国孤儿哭泣,无 数的签名信涌向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当时,欧美各国有不少拯救儿童组织、慈善机 构和个人,去中国考察,并提供资助、进行监督。不少国家的政府、国会也过问此 事,在外交活动中,要求中国政府改善孤儿状况。

  又如,曾被中国政府长期封锁、在印度流亡寂寞中坚忍多年的西藏人,在八十 年代的世界和平运动、争取少数民族权益的热潮中,开始被国际社会关注。九十年 代后,由于世界传媒的大力支持,丢失了家园的达赖喇嘛和西藏的历史苦难,在西 方国家几乎家喻户晓,支持西藏的民间组织遍及各大洲。据说,前年美国总统克林 顿在纽约的史泰登岛接见一批获奖的中学生,几乎每一个和他握手的学生都对他喊 上一句:“让西藏自由”(Free Tibet),令克林顿吃惊不小。

  信息全球化使得少数种族能够绕过国家的控制,来传播自己理念,使外部世界 了解他们的文明、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他们遭受的压制,从而约束其压迫者,使 之不敢肆无忌惮。从这个角度看,原本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无意之间有利 于被压迫民族、人民。 ? 

“人权无国界”理念的提出

  “国际人权运动”的含义,即指世界各国之间发生的争取平等自由的人权运动 ,起源于近现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的诞生,使保障 人权成为一种不可推卸的国际义务。经历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国际人权运动代 表了一种新的世界趋势: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学会接受国际社会的约束,它们如何对 待本国公民,不再被视为只是自己的事情。

  在人权问题上,持全球主义观点的人大力主张:各国要在人权问题上取得共识 ,树立人权标准,承认人权在外交中的地位,甚至把人权摆在外交的首位。“人权 无国界”的观点,因此成为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响亮口号。“人权无国界”思想的产 生,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西洋宪章”。到了八十年代被公开提出 ,学者们将此归纳为:“我们保护人权的义务是没有国界的。这是跨越国界的义务 ,它超越欧洲的国界,也超越全世界的国界”“哪里的人权受到侵犯,就维护哪里 的人权。”  

 “人权无国界说”遭到许多反对与质疑,主要是一些专制国家以主权为借口, 反对他国“越俎代庖”,指责他国的人权外交为“干涉内政”。实际上,专制者口 口声声的“国家主权”,不过是他们维护自己既得利益和特权的借口,他们以此借 口继续压制自己的人民。

  鉴于此,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各国政府部门,在对待他国侵犯人权的问题上,往 往畏手缩脚、很少诉诸以行动。例如,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联合国和欧美 各国政府以不便轻易“国际干涉”为由,一味作壁上观,使卢旺达的种族屠杀竟漫 延百日之久。按照1948年的《灭绝种族罪公约》和其后《日内瓦公约》所建立 的人权原则,这样残暴的反人类罪行,本来早就应该由国际机构出面干涉制止。

  与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受主权束缚、在人道救助上工作不力相反,民 间人权组织却较为成功地冲破了国界。由于非政府人权组织的工作是靠激发世界舆 论来进行的,它们的活动扩展到各个国家,因此,它们比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更经 常地“干涉他国内政”。  

 199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无国界医生”组织,就是一个最具现代反叛精 神的典型。从一成立起,这个民间组织就声称:他们只听从受难者的呼唤,绝不承 认国界可以阻碍他们的人道救助责任,绝不对任何侵犯人权的事情闭上眼睛。他们 无视各国国界的存在,把“有权干预”和“干涉的义务”等词常挂在口中,因此为 制造灾难的各国政府所仇视,但不管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灾难,他们不顾当地政府 是否许可,利用各种方式,于第一时间偷渡国界,率先进入需要抢救的地区。

  又如SOS儿童村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建立,各国民间组织纷纷跨越国界拯救孤 儿,而1991年中国政府孤儿院的儿童死亡率竟高达776%(中国民政部年 鉴统计数字)。

非政府人权组织的率先作用

  在跨越国界保障人权方面,非政府组织起了率先的作用,虽然这些组织不具有 超越各国主权的权力,但它们比众多主权国家所做的贡献更大,因此越来越受到国 际社会的重视,但依然为我们中国人所陌生。

  从十九世纪起,欧美各国便有和平、反奴隶和劳工组织跨国界的广泛协作。今 天,在全球范围内活动的非政府的国际人权组织,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在国际事 务中常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为著名的有如下一些:

  大赦国际组织:主要进行营救政治犯和其他无辜受害者、保证犯人不受折磨和 杀害的活动。

  人权观察组织:人权监督机构。

  国际笔会:保护作家权利的特殊组织。

  国际法学家协会:侧重对人权保障的法律监督。

  国际红十字会:保护参战人员权利、政治犯权利以及其他人道主义活动。

  此外,于八十年代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提出了环境生态方面的人权要求。为 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扮演了一个倡导性的角色,他们警 告世界公众和政治家,促成了一些保护环境的立法。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我们只 有一个地球!”

  民间人权组织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人权,如调查研究各国人权状况;观察、监 督有关人权的审判;曝光侵犯人权的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对人权政策制订者进行 游说;抵制消费;游行示威、向政治领导人请愿;力促各国政府或联合国各种机构 ,对那些违反人权的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和经济制裁;展开营救工作,包括营救犯人 ,对灾难地区进行大规模救助活动。可以预料,国际人权组织将会在全球化时代进 一步扩展。

 国界正在消失

  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障碍,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 寻求协调和合作之道去解决,此即全球化的实质性意义。这种趋势,和中国人自古 追求的“大同世界”有相似之处。

  然而,反对全球化的声浪此起彼伏。人们对全球化可能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很担 懮。但一些中国人把全球化视为西方侵略的延伸,即思想与信仰的侵略;尤其是在 人权问题上,以“文化多元”为借口强调人权的民族相对性,否定人权原则的普世 性。这些中国人运用从全球化知识市场上获得的信息,使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却 以“爱国”为由,激烈地反对全球化,提倡民族保守,为专制辩护。

  阿玛蒂亚森(Amatiya Sen)在《全球化及其问题》一文中,谈 到东西方早就相互影响渗透的问题,说公元1000年左右,来自东方的科学、技 术和数学,是怎样全球化地扩散,从而改变了旧世界。阿玛蒂亚举例提到来自中国 的发明—纸和印刷,风筝和指南针,手推车和风扇,弓弩和火药,以及钟和铁链 悬索桥,他总结说:“事实上,如果当时欧洲拒绝接受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全球化 ,欧洲要穷得多。这在今天同样适用,尽管方向相反。认为这种现象是所谓的思想 与信仰侵略,是严重的错误,如同欧洲在上一个千年开始之时拒绝接受东方的影响 。”

  既然西方没有因为纸和指南针的发明地是中国,而拒绝使用这些发明,为什么 我们要拒绝来自西方的人权理念呢?况且在中国传统里也有不少人道思想、大同精 神,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仁者爱人”、“众生平等”。这些传统文 化的精华,与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结合,对我们中国人参与国际人权运动 的实践,丰富人权理论,会有很大的用处。在一个全球性开放的时代中,本土文化 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都能找到适合其繁衍生息的沃土。

  一个国界逐渐消失、越来越趋于互相依赖的世界,将激发不同种族文化的人, 去彼此理解、想象和创造。在今天成为事实的全球化,提出了从根本上重建“人类 行为架构”的要求,我们对人权的理论与实践也就有了更高的期待。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曾说:“人的尊严需要一种新的保障,这种保障 只能在新的政治原则、新的人间法律中才能建立,其有效性必须涵盖整个人类,而 它(指保障)的权利必须被严格限定。”

  这新的、保障人的尊严的人权原则,将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从 世界所有文化中取长补短综合而成的,它也将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那“轻视人、 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历史,终将因全球化的到来而结束。对于仍然生活在 专制压迫苦难中的人来说,全球化带来的人权关注和保障,将是他们的指望。托夫 勒说:世界在混乱骚扰底下,蕴藏着惊人的希望和前景。诚哉斯言。
2001年6月

原载《民主中国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全球化等于“一个脑袋”? (7/31/2001)    
  • 香港团体“里应外合”冲击会议 (7/29/2001)    
  • 反全球化示威群众谴责意大利警方暴力 (7/27/2001)    
  • 示威暴潮升级席卷欧洲 香港警方密切注视 (7/22/2001)    
  • BBC:八国领袖决心帮助贫穷国家 (7/22/2001)    
  • 热那亚警方闪电突袭反全球化运动新闻中心 (7/22/2001)    
  • “帝国”-全球化创造新政治结构 (7/22/2001)    
  • 经济全球化 中共面临跨国企业严酷挑战 (7/21/2001)    
  • 唾弃暴力抗争 绿色和平组织花招百出 (7/21/2001)    
  • 8G峰会开议 义两万军警待命 戒备二战以来之最 (7/20/2001)    
  • G8:场内经济对阵 场外抗议全球化叫阵 (7/20/2001)    
  • 反全球化示威游行和平结束 (7/20/2001)    
  • 为八国集团峰会热那亚警戒森严 (7/19/2001)    
  • G8开会在即意大利政府和示威团体暗中较劲 (7/14/2001)    
  • 意大利在八国集团高峰会召开前加强安全措施 (7/14/2001)    
  • 【纪元专栏】 张伟国:中国对全球化的“贡献” (7/9/2001)    
  • 林和立:中国入世将削弱共产党统治权威 (7/3/2001)    
  • 欧洲峰会奥国警方严阵以待 (7/1/2001)    
  • 党内刊物贬大陆电视剧为“精神鸦片” (6/28/2001)    
  • 奥地利恢复德奥边境检查以防范暴力份子入境 (6/25/2001)
  • 相关新闻
    奥地利恢复德奥边境检查以防范暴力份子入境
    党内刊物贬大陆电视剧为“精神鸦片”
    欧洲峰会奥国警方严阵以待
    林和立:中国入世将削弱共产党统治权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