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幼學瓊林(十五)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56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中秋(1)月朗(2),明皇(3)親游於月殿(4);九月風高,孟嘉(5)落帽於龍山(6)。

【註釋】
(7) 中秋:黃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中間所以叫中秋。
(8) 朗:明亮。
(9) 明皇:唐玄宗。
(10)月殿:月宮。
(11)孟嘉:人名,晉朝人。
(12)龍山:山名。

【語譯參考】
中秋夜的月色明亮,唐明皇曾到月宮中遊玩;九月重陽節日,高處風大,孟嘉登龍山,被山風吹落了帽子。

說故事時間

唐明皇游月宮

相傳鄂州人羅公遠會道術,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宮中賞月。羅公遠看唐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游月宮。他取出一根枴杖向著空中擲去,化為一座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登上大橋。差不多走了數十里遠,覺得金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面前有座玲瓏四柱牌樓,上面有個大匾額,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六個大金字。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白紗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嘹亮,音韻非常優美,便問說:「這是什麼曲子?」羅公遠回答說:「就叫霓裳羽衣曲」。玄宗素曉音律舞蹈,將兩手按節,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支「霓裳羽衣曲」。

孟嘉落帽

「孟嘉落帽」是一則和九月的天氣有關的故事。晉朝的孟嘉是桓溫的參軍,有一年九月九重陽日隨桓溫游龍山,山上的風很大,孟嘉因為專心欣賞風景,沒有發覺帽子已被山風吹落。桓溫因而命人寫文章嘲笑他,可是孟嘉並不生氣,還馬上寫了一篇精采的答文。後來,「落帽」便成為重陽登高的典故。

動動腦、想一想
◎ 有關中秋的神話傳說,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請你找一找,並和大家分享故事內容。
◎ 中秋節除了賞月之外,還有哪些習俗呢?

* * *
附錄

◎ 相關的詩詞

1、唐·李白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鄉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2、唐·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3、宋·蘇軾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備註:本段原文參考三民書局發行之《幼學瓊林》
─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戶戶以雞豬祭祀土地神,宴請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耳聾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們都對著月亮穿七巧針,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技巧。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 蔣慧云的小書包
    這詩是王維的一次美好的夜遊經驗,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的那個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們跟著王維一起去夜遊的話,也能有一樣的經歷嗎?
  • 蔣慧云的小書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門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邊說:「來了,是誰呀?」一邊起身開門。可門都還沒開呢,門外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太太,我是鄰居張三啊。我剛才,在外頭聽說了,您的兒子,曾參殺人啦!」
  • 闊少爺帶著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騎著馬,不時就揮揮馬鞭,還一邊對人炫耀:「我這根馬鞭哪,值五萬塊呢!」
  • 狙公愛養猴子,他跟猴子商量後,把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橡實,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橡實。可是,早上吃四升跟三升真的沒有不一樣嗎?
  • 楊布差點就真的打狗了,幸好他的哥哥阻止了他。楊布的哥哥是怎麼讓生氣的楊布能夠冷靜下來?他的方法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 顏闔說:「馬再好,它的力氣也總有個限度。我看東野稷駕的那匹馬力氣已經耗盡,可是他還要讓馬拚命地跑。像這樣蠻幹,馬不累垮、馬車不翻車才怪呢。」
  • 小皇帝孫亮好聰明啊,雖然他年紀小,可是他沒有受人的影響,著急的就下判斷,冤枉盡職的官員。他能夠自己思考,找出證據,把壞人給治罪了。
  • 因此當時的人們人人皆知陰陽五行的道理。這裡開篇講天地萬物的來歷,為的就是具體向孩子們闡述陰陽五行與三才這些人直接看到的,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識。讓人不要忘記自己受命於天的來源和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