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

廖昭坤
font print 人氣: 333
【字號】    
   標籤: tags: ,

您有沒有被人誤會,或誤會別人的經驗呢?俗語說「眼見為憑」,一定真是這樣嗎?

記得有個故事非常發人深省:有那麼一對年輕人結婚了,婚後生下了個小寶貝,但媽媽因難產而死。爸爸因忙於賺錢養家,但又因沒人幫忙照顧小孩,於是買來一隻聰明的狗,那狗兒曾受過照顧小孩的訓練,能夠咬著奶瓶餵養小孩。因此,小孩的爸爸常在奶瓶中倒好奶水後安心的出門工作,狗兒也能把小孩照顧得很好,從未發生過什麼意外,他對狗兒感到非常滿意。

有一天,這狗主人出門去了,到了別的村子卻遇上大雪,因而當日無法回家。直到第二天雪停後才趕回了家,狗兒聞聲即刻出門迎接主人。主人把房門推開一看,驚見地上到處是血,孩子睡覺的床上也滿是血漬,但孩子不見了!狗兒站在自己身邊,滿口也都是血!主人當下意會到原來是狗兒獸性大發,把自己的愛子給吃掉了。盛怒之下,於是立刻拿起斧頭朝向狗頭一劈,狗兒當下慘叫一聲便給劈死了。就在他一洩心頭憤恨之後,突然聽到小孩害怕的哭聲從床下傳出,小孩隨後爬了出來。他萬分訝異的抱起小孩,看著孩子身上雖然有血,但並未受到任何的傷害。

他感到非常奇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主人再仔細瞧瞧狗的身體,發現狗兒剛才背對自己身體上的大腿肉沒有了,而屋子角落裡則躺著一隻狼,口裡還叼著那狗腿上的肉;他這會兒才恍然大悟,原來狗救了小主人,卻被自己給莽撞的誤殺了。狗主人對自己一時的誤會與衝動因而痛殺了愛狗,感到萬分抱歉也痛悔不已,可是想要彌補卻也為時已晚了!

誤會,往往是因為人在思考上存在著盲點,因為不理解,或是缺乏耐心,在情緒化的情況下,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一時情緒衝動才會發生的;誤會一開始,一心想著都是對方的千錯萬錯,認定親眼所見的「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完全正確無誤,才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多一點點包容、多一些些溫暖,在小處替人多想想、將心比心,同時也學習去善意的表達、互動而解決問題呢?其實,人都會有善念!人人都如此修養著自己,社會也會因此多一些些祥和、少一些些暴力與遺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數來寶的語言,除了格律嚴整的唱詞,還有一定數量的「白口」。本來「白口」是不受格律約束的,可是由於它出現在格律化的語言中間,未免造成唱詞上的誤會,數來寶「白口」的音節組織,要跟唱詞的正格句式,嚴格的區別開來。
  • 27歲的自閉兒「琪琪」,透過台中市勞工處委託自閉症教育協進會協助,半年前,輔導到1家連鎖壽司店工作。店家看到琪琪專注做壽司的神情,加以試用,琪琪果真成為壽司達人。
  • 當愛變得無私時,才會長久。無私源於胸襟,表現出來就是對愛人到底有包容,是否允許他/她有自己的空間,可以為他/她放棄多少自我,等等。
  • (大紀元記者世桑編譯)如果新年除夕之夜有計劃要去曼哈頓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又稱時報廣場),去湊個熱鬧,去經受瘋狂,那就是去加入幾百萬人的時髦熱情隊伍,一起在那裏聽著鈴聲,倒計數字和看著水晶球降落以及承接第102個年頭的紐約人之傳統。特別是能夠抵抗寒冷,忍受擁擠,包容交通,克服洗手間的不方便,那更是體驗大型露天大眾化聚會帶來的驚喜之時刻。
  • 現代人說話時常常是顧慮很多,講出來的話也就往往是辭不達意的。因此,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越來越疏離,誤會跟猜忌也就越來越多。如果,我們能適當的將自己的真心話說出來,或許有許多的矛盾就能因此而化解了。
  • 他能夠大度的包容,這樣的修為也讓我進一步想到Lotos的建議,還是為了整體的成效。當我念頭一轉,心也寬廣的放下了。
  • (大紀元記者趙潤德韓國大邱報導)YS產業管理理事、心靈經營研究所副所長朴世瑛觀看了3月1日神韻紐約藝術團在韓國大邱的最後一場演出。他激動地讚嘆﹕「神韻是很平靜的、很感動的、能夠將世界懷抱的、包容性非常大的作品。」
  • 某天,我去補習,我的好友-君君,跟我借了一枝筆,那枝筆很貴,我都捨不得用,但站在好友的立場上,我還是借她了!回家後,過了許久,我才發現那枝筆居然不翼而飛......
  • (大紀元記者張本真東京報導)日本樂器專家磯貝憲男是世界上僅有的5位能夠修復「自動演奏樂器」者中的一位。觀看了3月6日晚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東京五反田的郵政會館音樂廳的演出後,他感受到神韻純淨的能量使其身心得到淨化,驚嘆如果全世界都包容在這樣偉大的能量中,所有人都將擁有美麗的心。
  • 2月21日,「人民網」新開的「人民微博」上出現了胡錦濤的名字。這一消息迅速成為網友們關注的焦點。據說當晚該微博就註冊了八千多的「粉絲」,還引來了西方媒體的關注。正當人們期待著能與胡哥在網上自由交流的時候,媒體卻出來澄清說這只是個「技術誤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