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龍濕地創造生態與產業和諧共生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4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 24 日電)深受地層下陷之苦的成龍村民,與林務局、觀樹教育基金會攜手打造全台濕地生態營造首例,不僅濕地活化,改變養殖法、防止下陷,生態與產業可望和諧共生。

「2010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4月23日開跑,讓人舉目可見的是錯落在下沉、積水許久的農地(濕地)上5件由海內外環境藝術家就地取材完成的作品。

但是從地層下陷困境中找出路的努力,與已經萌芽的美好生命力,已不止是肉眼可見,更是用「心」可以感受得到的。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對雲林地層下陷感到棘手;但這歷史共業怎麼產生的?導覽員曾小姐說,她的祖父告訴她,嘉南大圳供了很多農田用水,養活很多農戶,卻到不了這裡(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於是有人改養魚、蝦及貝,還因此蓋房子,吸引很多人改做養殖業。

但是這些養殖業者的用水,並不能只靠海水。曾小姐說,為了加淡水,於是抽用地下水,地層也因此下陷,農地淹了水,成了濕地。

成為溼地之前,原本就是易淹水地。林務局技正林華慶說,資料顯示,當地早從 75 年韋恩、艾貝颱風來襲時,就水災不斷;隨著地層下陷,85 年賀伯襲擊時,進而引發海水倒灌,街上的住戶,得從二樓逃生。

農地下沉嚴重成溼地,問題重重。因為已非耕地,連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要件都不適用,無法給予補助;為此,林務局94年起規劃10年期的「雲林縣口湖鄉濕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

計畫內容十分多元,除了生態休耕補貼,去年起找來觀樹教育基金會,派員長駐觀察當地人文與地貌後,與成龍國小校長許宏男達成共識,邀約當地學童組成成龍偵探社,善用學童愛玩、好奇好動的特質,帶引學童走入濕地,觀測生態;孩子連清理濕地都開心不已。

學童喚她「QQ湄」的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陳昭湄舉例,基金會的人帶著孩子學做誘鳥,在木質的雁鴨上開心彩繪,發揮創造力,再一起放入濕地,成功誘鳥,豐富成龍溼地的生態多樣性。

林務局統計,活動前一年原僅 40 多種鳥類,後來達到 86 種;對照南邊鰲鼓濕地 1000 多公頃 200 種鳥類,成龍濕地才 100 公頃,鳥類多元性相當豐富。

接著今年再邀請知名環境藝術策展人艾婕音(JaneIngram Allen)策展「2010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吸引33國、81位藝術家提案角逐,最後入選3位海外藝術家、1位及1對(夫妻)是台灣藝術家;他們就地取材,完成了5件融入當地生態的作品。

有意思的不只是這些作品的美與趣味,過程中還有來自各地各行業的志工、當地孩童與居民的參與,這些無形的交流,紮實的增加成龍村民與孩童拓展自尋出路的能力與可能性。

成龍村過去看似靠獲利優於務農的養殖業發機,卻毀了自己賴以生活的大地;如今危機成轉機,結合產官民的用心,成龍濕地生態反成助力,未來善用當地已設好的海水統籌供應站,還可以讓養殖戶與大地和平共存,活得更有尊嚴活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