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綠地開發惹風波 馬英九開放兵工廠釋疑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鄭亦宸台灣台北報導)名作家張曉風因為台北近郊202兵工廠即將開發「國家生技園區」,投書、下跪、淚求總統馬英九,放棄濕地開發,保留台北「第二肺葉」,連日來受到馬英九的重視,12日下午,特地打開202兵工廠大門,讓內政部長江宜樺陪同張曉風及各大媒體,聽簡報、乘車同遊兵工廠,盼化解民眾對於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疑慮。

舊埤塘百年間漸消亡

席間,中央研究院首先向媒體釋疑,總面積185公頃的202兵工廠,其中即將釋出給中研院發展「國家生技園區」的25公頃預訂地,究竟有沒有溼地?中研院首先從近100年來該地區的歷史演變來說明。根據1904年台灣堡圖上顯示,該地區有一個三重埔埤,是當地地勢最低漥、同時也是四分溪匯流之處,提供鄰近三重埔庄居民飲水灌溉之用。

從1945年的空照圖來看,三重埔埤及其支流還清晰可見,1974年,三重埔埤的面積已大為縮小,但是四分溪和埤塘間關聯性仍可見,至1984年6月3日南港地區大水災後,經202廠和有關單位會勘,進行四分溪整治工程,至1994年的空照圖來看,三重埔埤絕大部分已經成為旱地,2010年的空照圖顯示,百年前的三重埔埤已經自然消失,只剩下兩處水池。

中研院表示,其中一處水池,在納莉風災、南港大淹水過後,已經整治為人工邊坡,此處位在要釋出給中央院的25公頃地之內,中研院規劃為生態池,同時進行復育工作。另一處天然的水池,也就是僅存的三重埔埤,確實為濕地,並不在本次釋出的土地範圍之內。


位於202兵工廠內的三重埔埤,雖未屬於這次釋地範圍,但是豐富的溼地生態,令作家張曉風投書請命(記者:宋碧龍/大紀元)

原三重埔埤縮小成兩處水池,其中一處已改為人工水塘,中研院承諾未來將做生態復育,並與舊水塘連結(記者:宋碧龍/大紀元)

張曉風:是綠地,也是濕地

但是,張曉風則質疑,即使三重埔埤的面積已經大為縮小,即將釋出給中央研的土地,雖然表面上不是濕地,但是草地的表土底下,其實還是濕地,因為當地就是該地區最低漥的地方,即使再高的科技,也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人住在這樣的土地上、甚至開挖地下室,「是會倒大楣的!」

張曉風在江宜樺、翁啟惠的陪同及細心解說下,參觀生技園區預定地和三重埔埤,但是參觀後,張曉風仍不改其立場,希望不要有任何人動這塊綠地,她說媒體都問她改變想法了沒?為何不去問翁院長改變想法了嗎?中研院何不另覓他處,把這塊綠地還給白鷺鷥、蛇和貓頭鷹呢?


作家張曉風日前投書媒體:「我說的第二片肺葉是『202兵工廠』留下的沼澤綠地,位在捷運昆陽站至中研院附近,目前的居民很單純,分別是土地公、松鼠、白鷺鷥、台灣藍鵲、老鷹……這些原住民都不知道他們的家園要碰到滅域之災了。聽說,到時候撒土一填,這最後的濕地便成了水泥堡。」(記者:宋碧龍/大紀元)

中央院承諾將重視生態

翁啟惠則表示,「國家生技園區」很難另覓他處,因為生技園區必須緊臨研究重鎮,202兵工廠就在中研院院區旁,同時附近交通有捷運、鐵路,是最好的選擇。外界擔心,生技園區進駐是否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翁啟惠強調,生技園區是研究園區,不是生產園區,園區計畫中的育成中心仍會有些許廠商進入,但是在生態及汙染控管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而且中研院最重視生態,會把生態做得更好。」

張曉風認為,問題不在中研院是否會做很好的生態保護,而是,202兵工廠是一塊「肥肉」,今天釋出25公頃給中研院,接下來會也更多買主垂涎,市政府規劃將全區變更為生技園區,等著作大房東,雖然這個案子已經「擱置」,但是「我希望郝市長(郝龍斌)跟我說這個案子已經撤銷,而不是現在的暫時擱置。」

張籲馬:生態更勝開發

整個簡報、參訪、與媒體對答,在內政部刻意將爭論透明公開的安排下,整場活動超出預訂時程一個多小時,但是張曉風似乎仍不改保留台北最後一塊綠地、為白鷺鷥自然生態請命的堅持。記者會結束前,她拿出一張來參訪路途中寫下的心得,白紙上寫「如果你得罪黑道,他們會請你吃子彈;如果你得罪白道(官員),他們會請你喝下午茶,但結果是一樣的。」


張曉風出示此行會勘前的感言 (記者:宋碧龍/大紀元)

她還寫下「我們已經寵壞了一個陳水扁,還要再寵壞一個馬英九嗎?」最後還提議成立「馬勒協會」,她說明此「馬勒」非音樂家馬勒(Gustav Mahler),「所以我們要勒住馬,不要給馬跑壞了!讓他做比較正常、可以使用的一匹馬吧!」

如此這般回應,令今天銜命來「說服」張曉風的江宜樺和翁啟惠兩人,似乎「功敗垂成」,苦笑不已,被媒體追問「國家生技園區」開發案,是否還有轉圜的空間,兩人說,這件事當初是許多部會共同決定的,也不是他們能夠改變,僅能將張曉風的意見帶回去磋商討論。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