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智慧比這女子差遠了!

秦自省
font print 人氣: 72
【字號】    
   標籤: tags:

一、欲速不達,多私缺德

呂僧珍(454-511年),南朝•梁時的平范縣(今河南范縣東南)人,出身寒微,梁武帝時,成為武帝心腹之人。

呂僧珍雖然在國都當大官,卻命他的子弟回到鄉間,可稱得上是千古賢達。

而王安石卻在自己身居顯位時,讓他的兒子王雱,中了進士,任經筵官。

再講近世的張居正,他讓自己的兒子們,都登高科,居高官,然而不久即全家被抄,貽笑後人。這真是愚蠢的舉動。

士宦人家,有很多人,不是教育其子弟修身養性,讀書知禮,卻一個勁的到處請托,以求給他們謀得一官半職。孰不知,讓他們很小就有了官職,有了依靠,他們就會不求上進。他們既不通義理,又慕求虛名,到頭來又怎能辦國事,揚家聲呢?

這都是他們的父兄欲速而不達,多私而缺德,使他們誤入了歧途,墮入了深淵。

二、「吾食非爾之食也」

五代後唐的劉贊,他的父親劉玭,曾經當過縣令。劉贊小時候,剛剛上學,他的父親讓他穿粗布衣衫。每次吃飯的時候,他的父親自己坐在床上吃肉食,而讓他坐在床下吃素食,並且對他說:「我吃的肉食,是皇上給我的俸祿,你想吃,就得先好好學習,求得功名。這是我的飯,而不是你的飯。你要學會從小吃苦,發奮讀書,以求自達。」

於是,劉贊發奮學習,終於中了進士。

三、「昔人為蜀官,終身無蜀物」

王僧孺(464—521或465—522年),南朝•梁時的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北)人。幼家貧,傭書養母。入梁,官至尚書左丞,善楷隸,藏書萬餘卷。

王僧孺在當南海太守的時候,外國來往的船舶很多,但他一物不取。他說:「過去有人在四川任職,但一生從不妄用四川產的東西。我想留給子孫一個清廉的家風,因此從來不取廣東的任何東西。」

四、鄺埜和他的嚴父

鄺埜(1385—1449年),明代時的江西人,字孟質。永樂時為陝西按察副使,為政清簡。宣德時,改應天府尹,減除苛稅,政績很好。英宗時,官至兵部尚書。

明代初年的鄺埜,性情孝順,他在擔任陝西按察副使的時候,曾經用自己的俸祿,換來一件紅衣服寄給父親。他父親大怒道:「你身為刑法官員,掌握一方的法令,不去為民洗冤、為民造福,卻去買這種東西給我,真是污我清白。」

於是,把衣服原封不動的退還給了他。不久,再次寫信責備了他。鄺埜想見一下他的父親,父親不見他。此時,因為秋試需要有人主持,鄺埜因為他的父親曾經任過教職,如今在家閒居,他就和他的同僚們商量,讓人去請他的父親來任主持人,其父仍然大怒,一口回絕,並且再次寫信責罵了他。

鄺埜在官衙內,接到父親的來信後,立刻跪下誦讀,誠惶誠恐,無地自容。

後來,鄺埜當了府尹,更加勤於政事,直到被提升為兵部尚書,總以父教為命,清廉自律。

五、「老倒還」

米信(928—994年),北宋時的奚族人,舊名海進。後周時從征北漢。入宋後,歷任殿前軍使、內殿指揮使等。太宗攻北漢,任他為行營馬步軍指揮使。他在軍中,橫行不法,作惡多端。

米信吝嗇愛財,平生積聚錢財上百萬。他的兒子米仔,從小生於富家,驕奢浪蕩,因為有米信在,他還不敢太胡作非為,但他常常背著米信,到有錢人家借高利貸,來揮霍享受,這種高利貸叫做「老倒還(家長老死或倒台後,一次還清)」,借契上寫明:「一旦父親死了,馬上本利一起還清。」

米仔在私下裡,雇了幾名僕夫,穿上馬伕的衣服,守在門外,專門等自己出門的時候,就前呼後擁的上來侍候。這幫人都是京師內游手好閒之徒。

後來,米信終於死了,而他的兒子米仔,也只得把以前欠的「老倒還」的債錢償還幹盡,這樣便將米信煞費苦心撈來的百萬家財,一揮而光。這個米仔,便從此淪落到當獄卒,在夜間搖鈴,用以餬口。

唉,米信的銖積寸累,究竟為的是什麼?假使他先前愛施捨,不吝嗇,為子孫留下一個好的家風,即便是家中不再富有,但子孫何至於落到這種地步?

六、曹操的智慧比這女子差遠了!

曹丕(187—226年),即魏文帝,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

曹丕被曹操定為太子後,他很高興的抱著辛毗(人名)的脖子說:「你知道我心中有多麼高興嗎?」辛毗的女兒辛憲英,聽說這件事以後,歎息道:「代君不可不戚,主國不可不懼。宜戚,宜懼,而反為喜。魏其不昌乎?」(意思是:被立為太子,就是將來國家社稷的繼承人,作為將來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顧慮;而主管一個國家,心中更不可能不憂懼。他應該有顧慮,應該有憂懼才對。可是,他反而喜氣洋洋!這樣看來,魏國可能昌盛不起來了吧?)」

曹丕之不足以當國君,這個女子(即辛憲英)尚且能看得出來,曹操向來以老謀深算而著稱,但他費盡心力,奪得了東漢的天下後,卻把帝位交給了一個不能使其長久之人!

從在這件事情上看,曹操的智慧,遠遠落在這位女子之下!

七、趙簡子之二子

趙簡子,即趙鞅,春秋末年時晉國的卿,又名志文,亦稱趙孟。他在位時戰勝范氏、中行氏等,擴大了封地,奠定了此後建立趙國的基礎。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長子伯魯,幼子無恤。趙筒子想立一個繼承人,但不知立兄弟二人中的哪一個。於是,他就在兩片竹簡上,寫下訓誡之詞,分別給兄弟二人,對他們說:「你們要認真的背誦、領會這些話。」

三年之後,叫來兄弟倆問他們,伯魯不能背誦出來,問他要竹簡,他又不知已丟失到哪裡了;再問無恤,無恤非常流利的背誦出來了,要竹簡,無恤連忙從袖中抽出奉上。

趙簡子於是就把無恤,立為繼承人。

八、 勤儉與敬慎

勤儉能夠治家,敬慎可以保家,詩書能夠起家,而忠孝,則是用以傳家的。

九、詩一首

父兄勞於官,
子弟逸於家。
一逸已過分,
況乃事奢華。
軒軒傲里閭,
僕僕過彤衙。
不知禍所伏,
方謂勢所誇。
勢亦有時歇,
禍來或無涯。
不如慎德業,
庶幾永無嘩。

這首詩的大意是:
父兄忙碌著當官,
子弟忙碌於貪玩。
貪圖享受已經過分了,
況且還奢侈華艷!
在鄉里作威作福,
經常出入官府,巴結周旋;
從沒有想到大禍將至,
卻仗勢欺人連接不斷。
盛勢都有衰竭時,
後邊會出現大災難。
不如平時慎行修德,
可以永葆吉祥平安!

十、鄭善果之母

鄭善果(572—629年),唐代時的鄭州榮澤(今河南鄭州西北)人。隋時官至魯郡太守。

鄭善果在景州任職的時候,他的母親崔氏,常常在他處理政務時,坐在屏障後面,觀察他的一言一行。她通曉政事,如果鄭善果處理得當,判決合理,她就會很高興的讓他坐下,二人相對談笑。如果他處事不當,或者隨便訓斥人,她便會返回內室,蒙面而泣,終日不食。

鄭善果在母親的教導下,發誓勵己為清吏。進入唐朝後,歷任禮部、刑部尚書,歧州、江州刺史。

十一、「汝不及父遠矣」

曹彬(931—999年),北宋初年大將,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曾隨太祖、太宗進行全國統一的工作,任樞密使。為官清廉。

曹璨,是曹彬的兒子,任節度使。

有一天,曹璨的母親,翻閱家中錢庫的賬本,見積錢達數千緡,就把曹璨叫來,指責他說:「你的父親去世了。他做了多年的官,不論是朝官、外官,都還沒有像你:竟有這麼多的積聚!可見,你和你父親比起來,差得太遠了。」

十二、要對得起天地,無愧於祖宗

一般風俗敗壞的時候,富貴子弟先做壞事,他們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喜聽諂媚,而怒於直言,放縱違法。

甚至有的父兄,以聲色錢財和權勢為誘餌,來鼓勵他們讀書,還自以為善教。這種人一旦得勢,仗勢欺人,橫暴一方,幹壞事能有極盡嗎?

唐朝的柳玭,在《戒子書》中寫道:「家族門第高,是可怕的事,而不是可以依賴的。」知道可怕,就要自強自立,多做好事,知足長樂。如果得志,就為天下人造福;不得志,也無愧於祖宗。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如果這樣,自然就能光耀門庭了。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崇明鎮有一家姓吳的夫妻,生了四個孩子。因家裡實在窮得揭不開鍋,只好賣掉四個孩子,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
  • 鐘離意,東漢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子阿。初任郡督郵,在疾病流行中救活了很多人。明帝時任尚書,敢於諍諫。後任魯國相。
  • 王旦叩頭辭謝說:「這是父輩留下的舊宅。當年只能勉強遮蔽風雨,現在我修繕得已經有點過分了。每當我想起父輩,我總是感到心中有愧,哪裡敢再麻煩朝廷呢?」
  • 吳國彥深知自己身體病弱,難望有生育的可能。為了使吳家後嗣有人,他希望父親再生一個兒子,便和母親商量。
  • 中國山水畫
    蘇東坡在陽羨縣任職時,士人邵民瞻,為他購置了一座住宅,用錢五百緡,蘇東坡傾其囊中所有的錢,才湊齊了錢,準備把宅子買了過來。
  • 浙江有一個指揮使(管理一個省的軍事長官),為他的兒子請了一位家庭教師。有一天,這個老師病了,渾身發冷,他讓學生去抱被子來。
  • 庾公說:「賣馬就有人買馬,豈不是又害了買主嗎?怎能做損人利己之事!過去孫叔敖殺兩頭蛇是為了他人,已成為千古美談,我們要向他學習。」
  • 李文靖參政,對秘監的這種行為,很不高興,把他交來的那些狀紙,鎖入不用的箱中,說道:「我哪有那麼好呢?只不過適逢其時罷了。乘人走後而議其非,吾所不為。何況這是為褒揚一人、而詆毀四人呢?」
  • 唐代元和年間,有一個湖州錄事(掌管文書、勾稽缺失的小官)在去上任途中,遇上強盜,將他劫洗一空,連官符文書也未倖免,只得在旅店裡行乞討飯。這一旅店,剛好與宰相裴度的住宅相鄰。
  • 東晉大將軍王敦死後,王應想投奔江州的王彬,王含想投奔荊州的王舒。王含問王應說:「大將軍平時與王彬關係怎麼樣,你為何要投奔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