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景星遺物 感受台籍戰俘血淚

font print 人氣: 7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偉婷高雄1日電)日軍台籍戰俘監視員研究專家李展平今天捐贈台籍監視員柯景星的遺物給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包含日軍軍服、軍鞋、保暖褲等,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台籍戰俘的故事。

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台灣近代戰爭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午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舉行;會中發表12篇有關台灣老兵、太平洋戰爭、日本殖民經驗及台籍戰俘監視員等論文,並重現1945年8月15日日皇宣布投降的原音紀錄。

會中,李展平將收藏的柯景星擔任監視員的軍服、眼鏡、皮鞋等遺物及台籍戰俘林水木被關時,因思念家鄉所寫的唐詩、歌謠、日記、家書等珍貴史料,捐贈給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典藏。

李展平受訪時表示,因為時代悲劇,這些台籍老兵當初被迫接受日本徵召參與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後,擔任戰俘監視員的他們又因為刑求歐美盟軍戰俘而遭判刑,日本政府沒有協助他們,中華民國政府對這些老兵也有所顧忌,導致老兵權益受損,日漸凋零,「最後含著悲憤走入天堂」。

李展平說,柯景星臨死前把遺物交給他,並說雖然不值錢,但這些物品都是1942年從婆羅洲古晉收容所帶回,可供後人參考,並感受時代悲劇下小人物的辛酸血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個黨員都有機會選擇,是繼續欺騙別人,欺騙自己,還是選擇給自己一次良知復活的機會。不要因為自己的聲音微小而選擇沉默,不要因善小而不為,即便是一個小人物,也可能有那麼一次機會改變歷史,至少改變自己的一生,這樣,在年老的時候,不因自己曾經的黨員身份而羞恥,不因自己曾為一個邪惡帝國的幫兇而悔恨,我可以坦然對自己說,我曾做了我該做和能做的事情:對中共說NO!今天,我要退黨!
  • 5月13日,有幸觀看了由緣聚影視藝術中心拍攝的電影《圍剿》在多倫多的首映。片長兩小時十分鐘,隨著緊張的劇情卻不顯的漫長。本片中,一些反面人物的塑造是個亮點,頗讓人回味並深思。
  • 美國警方表示,知名漫畫家哈維.皮卡(Harvey Pekar)於克里夫蘭逝世,享年70。皮卡把自己不光彩的藍領生活,化為一系列漫畫故事。
  • (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嘉義市東吳高職學生參加99年度由教育部所舉辦的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捷報頻傳。在家事類科全國上百位參賽精英中,該校美容科賴盈臻同學勇奪「美顏組」最佳殊榮金手獎,幼保科「教具製作組」蔡佩珊同學,與美容科「美髮組」蔡明蓁同學、黃俐卿同學、「美顏組」李婉如同學,均脫穎而出榮獲優勝,全校師生均感與有榮焉,這充分證明了該校校長賴建源所強調堅持的要讓學生擁有「一技在身」,將來才會「受用無窮」的教學理念。
  • 【大紀元1月13日報導】(中央社布利斯班13日法新電)受洪流影響,澳洲景點「河邊大道」遭到沖毀,重達300噸的混凝土走道頓時成為浮動武器,險象環生,1名船長今天在湍急水流駕著拖船,成功將浮道推至安全處,成為地方英雄。
  • 有這樣兩個從事著眾人眼中最卑微的工作、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卻在過去的日子裡感動了無數人,儘管他們一個身在中國大陸,一個生活在美國的華盛頓。
  • 2月17日,加拿大總理哈珀在多倫多宣佈,政府提出新的公民拘捕及自衛法案(Citizen's Arrest and Self-Defence Act)。新法案將擴寬加拿大公民行使公民拘捕權的範圍,並簡化刑法中自我防衛及保衛財產的條款。
  • 抗戰時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中最後一名壯士現居四川91歲高齡的楊根奎,在沒有醫療保障,沒有退休金的情況下,生活陷入了困境,大陸政府要他找台灣的國民黨給落實政策,而台灣則稱有關抗戰敢死隊老兵之退休金之核發,系指依相關法令正式辦理退伍之軍職人員,而楊根奎未具台方之資格身份,楊成了兩岸現狀下的犧牲品,也是四行倉庫最後一個老兵的時代悲歌。
  • 早在中共建黨不久,就依附蘇聯,處處聽從其指示。在後來發生的中東路事件上,中共不僅沒有指責蘇俄的侵略行為,反而接受了蘇俄的五條指示,提出了「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在這一口號下決定發動更大的武裝暴動,以與蘇聯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裡應外合」。這種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出賣和背叛,在中共的歷史上並非是獨一無二的。抗戰期間,中共再次與日軍暗地裡勾結,協助日軍攻打國民黨軍隊,甚至還進行秘密談判。
  • 中共建政後,曾授予了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十大元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十大將軍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庚、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按照中共一貫的說法,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共領導的,「中共軍隊是擊敗日軍的中流砥柱」。依此邏輯,中共的這十大元帥以及將軍們必是在抗日戰爭中指揮軍隊「浴血奮戰」,否則不會贏得如此殊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