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女學生海上見證 疾呼保育海洋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9日電)全台第一位參與綠色和平守護太平洋之旅的學生藍之青,2個月在海上與20多國成員合作觀察漁船捕魚,她最深的感觸是,「魚真的變少了…要告訴身邊的人保育迫在眉睫!」

年僅22歲的藍之青,是個就讀政治大學外交系的女學生;但她沒朝穿著套裝、手拿紅酒的正式、傳統外交培訓路線走;顯現的是一身健康黝黑肌膚,選擇把握青春能量充沛的當下,登上綠色和平的「希望號」,參與為期2個月的「守護太平洋」之旅。

接受專訪的她說,今年8月底出發到大溪地登上希望號,9、10月間的航期,行經太平洋島國的海域和公海,10月底抵達巴布亞新幾內亞後回台。

她笑說,「這期間最大的生活改變是作息變得很正常,早上7點起床,8點開始工作,直到傍晚5點,晚上10點入睡」。在這樣規律的2個月海上生活中,她曾登上4艘台灣籍延繩釣漁船,觀察紀錄第一手資訊。

她說,「連吉發」是她親眼所見第一艘在海上捕鮪魚的漁船,「雖然知道遠洋漁業很苦,但親眼看到,還是很驚訝!因為他們已經7、8個月沒進港了,整艘船生活環境很不好。船員多是東南亞、太平洋國家或中國大陸籍的人」。

她曾登上的另一艘台灣籍漁船,名為「立群二號」。她說,這些漁船長時間在海上,船員看到他們靠近、登船,其實都不會拒絕,很高興有其他人可以互動、講講話。

但當他們告知想拍捕魚的畫面時,船員告訴負責翻譯國、台及英語的藍之青說,「可能拍不到喔!因為前兩天才抓到幾尾鮪魚,今天可能抓不到…」。她說,後來只抓到一尾小鯊魚,船員最後把它放生了。

她並說,其實當他們登船後,也會跟漁船上的人聊到海洋資源保育的議題,結果這兩個月時間裡,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透過第一線海上作業的船員口中被告知,「魚變少了!」

她說,船員都說,「10幾、20年前,很容易就能捕到很多鮪魚,現在很難!一天幾尾,有時捕不到。」

她還說,當他們跟船員提到國際生態組織想推動關閉袋狀公海,讓海洋復育,變換破壞性捕法;船員們都表示認同,並謙和的說,「這種大事,國際規劃,我們會配合,因為我們不希望以後變得沒魚可捕!」船員還開心的拉綠色和平製作的保育海洋布條合照留影。

除了談及航行期間跟台灣漁船的互動,她說,途中希望號的工作人員攜手救了一尾旗魚,牠是延繩釣漁船放鉺釣鮪魚,卻誤勾到的魚,牠愈掙扎,愈被繩纏傷,割得傷痕累累,開始變虛弱;當他們靠近幫牠,魚沒有抵抗,最後在繩解開後,終於得以安全脫離後游走。

不論是跟漁船的互動,或是救魚,甚或是休息日稼跳下海玩樂的一幕幕,藍之青說,他們都用文字與影像記錄下來。她說,2009年,她曾擔任過外交部青年大使,出訪受海水上升威脅的吐瓦魯等島國,發現除了總理了解問題急迫,當地一般民眾其實不了解。

她強調,此行回台,讓她堅定相信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的台灣,透過非政府組織(NGO)與國際往來、監督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只是一般大學生的她,很想要將這趟旅程所記錄下的影像,用大家熟悉的語言,告訴身邊更多人,「科學家說的,『海洋的魚變少了』,是真的!海洋保育迫在眉睫!」

她相信,看過、聽過她說這趟旅程所見所聞的人,當他們要點菜時,會想起她說過的話,會少吃點生魚片、鮪魚,讓海洋有機會喘口氣、恢復健康。

綠色和平補充,台灣在太平洋擁有1955艘漁船,多數是延繩釣船,主力用於捕抓做成生魚片的大目鮪、黃鰭鮪及長鰭鮪,此三種已被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紅皮書,為過度捕撈物種,持續捕,會絕種。

延繩釣捕獲的魚有35%為非目標物種,包含瀕危的鯊魚及烏龜,也涉及魚翅作業;另有統計顯示,太平洋鮪魚有21%到46%來自非法盜魚,多數來自延繩釣漁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