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最喜愛的「蟋蟀簍」

李吉崑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

蟋蟀又名「促織」(聲音似催促人家織布)或「蛐蛐兒」,閩語則謂「肚猴」、「肚伯仔」或「土伯仔」。

在生物學上,蟋蟀屬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其觸角細長,後腳長而有力,善跳躍;又性喜晝伏夜出,領域性強,十分好鬥。而且,雄蟋蟀前翅有發聲器,摩擦時,發出高亢嘹亮的聲音,用以呼朋引伴、求偶、打鬥或標示領域。因其善鳴好鬥,古時貴族即以鬥養蟋蟀為娛樂;唐代時,更開蟋蟀聚賭風氣;至明清二代,則不論貴族或百姓,皆以此聚賭。清朝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促織〉,即描寫明皇室好鬥蟋蟀,向民間催征蟋蟀,貪官污吏、士豪劣紳便藉此逢迎拍馬,一面牟取暴利,一面欺壓良民,害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早期,台灣南部亦以黃斑黑蟋蟀(閩語俗謂:「烏龍仔」)為賭博性「鬥蟋蟀」之主角。

此外,在沒有電視、電動玩具的年代,灌蟋蟀是兒童最喜愛的遊戲之一。所謂「灌蟋蟀」即取一瓶水,將水灌入蟋蟀巢穴,巢穴進水後,蟋蟀便會爬出洞口。然而,夏秋二季的成蟲會鑿二個以上的出入口,當「灌蟋蟀」時,倘若腳步重或附近滲出水來,卻又久候不著,則八成逃之夭夭了。

通常蟋蟀是養在陶瓷罐裡,本件竹篾編成的蟋蟀簍是攜帶用的小簍子。

本文轉載 台灣文化園區部落格:http://blog.nownews.com/taiwanox/
圖文版權歸台灣文化園區所有,請勿複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