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榮大夫中醫漫談】腰筋勞傷的防治和自我保養(上)

舒榮(旅英執業中醫師)

人氣: 463
【字號】    
   標籤: tags:

腰筋勞傷就是我們常說的慢性腰肌勞損。長期從事彎腰、站立或者重體力勞動者,以及長期坐在電腦桌前者,由於腰背肌肉、筋膜及韌帶長期處於牽伸狀態時,肌肉內的壓力增加,血液供應受阻,使肌纖維收縮時所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補充,因而產生大量乳酸,這些代謝產物得不到及時清除,積聚過多時會導致組織發炎和粘連,日積月累將導致組織變性、增厚及攣縮,甚至撕裂、形成疤痕或纖維索條,並刺激相應的神經而引起慢性腰痛。若患者有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因為腰骶部兩側可能不平衡,活動不一致,就更容易出現腰骶部一側或兩側酸痛不舒服的現象,這種類型的腰痛中醫稱之為「腰筋勞傷」,西醫則稱為「慢性腰肌勞損」。

「腰筋勞傷」早期比較容易治癒,但若未及時治療,受損的部位得不到修復,會逐漸加重病情。如果再加上腰部受涼,風寒濕邪會乘虛而入,使腰部氣血運行受阻情況加重,從而導致腰痛纏綿不癒,尤其是服用止痛片的患者,腰痛更難癒合。過去中老年人得這個病的較多,現在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

人體有一種自我修復的機制,如果本身體質比較好,損傷也不嚴重,通過自我修復機制,可以自動痊癒。但自我修復的機制必需動用自身的營養和能量來實現,如果本身體質較弱,沒有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來修復損傷,這種患者若不藉由一些治療和保健的手段來幫助恢復的話,腰筋勞傷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也會逐漸損害臟腑的功能。所以,若發現自己的腰痛長期不癒,就要儘早進行治療。

腰痛與止痛片的關係

止痛片只是阻斷了神經對疼痛感覺的傳導或者降低了身體對於疼痛感覺的反應,並不能治療損傷。也就是說,當人體受傷時,機體有一種能力,能將受傷的資訊以疼痛的方式傳導到大腦,大腦接收到此訊息後會做出反應來因應此創傷以避免繼續受傷,另一方面它也會指揮身體分泌一些物質來促進傷口癒合,所以疼痛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的反應。但是,此時若服用止痛片,就會弱化或阻斷疼痛的感覺,人就不知道痛,也不知道保護自己,還是照樣做同樣的工作,繼續損傷自己。

肌肉和韌帶拉傷以後,在恢復的過程中會有疤痕形成,反復拉傷就反復形成疤痕,使肌肉和韌帶的彈性和韌性下降,很容易再次受傷,造成惡性循環。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會反復受損、腰部疼痛反復發作長期不癒的一個重要原因。

腰痛的中醫治療

針灸、推拿、火罐、耳針、手針、放血療法以及中藥療法,都可以治療腰痛,這些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幾種方法配合使用。針灸、推拿、火罐、耳針、手針、放血療法是從外部治療腰部疾病,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減輕疼痛,而藥物則直接作用於身體內部,調理肝、脾、腎三臟。

按照中醫理論,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腰筋勞傷涉及到肌肉、筋膜、韌帶及骨骼的病變,從治本的角度,要使肝、脾、腎三臟得到濡養,肌肉和筋骨才能強壯,達到標本兼治,治癒腰筋勞傷並防止復發。
建議患者可以自行買一點中成藥服用,比如「小活絡丸」、「腰痛丸」、「元胡止痛片」等等,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而止痛,對於不嚴重的腰筋勞傷的病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要確定自己沒有其它疾病,只有單一的腰筋勞傷的病變時,才可以服用這些藥物。

腰痛與內臟機能的關係

一些嚴重的腰筋勞傷病人,尤其是反反復復發作了好多年的病人,就必需進行標本兼治。上述所說的中成藥主要是治標,能治療腰部的損傷和疼痛。比較嚴重或者長期反復發作不癒者,就與臟腑功能有很大的關係了。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部的疾病長期不癒,會影響到腎的功能。腎主骨生髓,如果腎功能受到影響,會影響到骨骼的健全,骨骼容易受到損傷,會產生惡性循環。(腎功能在中醫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不同於西醫所講的,腎只是泌尿系統的一個器官。有的人一聽說腎功能不好,就馬上到醫院去檢查,結果什麼也查不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中醫的腎功能用西醫的手段是查不出來的,所以西醫沒有辦法治療中醫的腎虛。就像中醫講的經絡不通,到醫院也是查不出來的,必須要用特殊的手段才能看到經絡的存在。)

腎主骨生髓,腎與骨骼和脊髓的關係非常密切。腰部疾病長期不癒會影響到腎的功能,所以要徹底治癒慢性腰痛首先要補腎。腰部的肌肉長期處於受損狀態也會影響到脾的功能,因為脾主肉,腰筋勞傷的人的腰部肌肉長期處於受損狀態,所以要健脾來使肌肉快速修復,並且變得更加強壯,以後就不容易受到損傷。

此外,若腰部的筋膜和韌帶也受到了損傷,由於筋膜和韌帶都屬於中醫「筋」的範疇,那麼就要調理肝臟來幫助筋膜、韌帶的修復,因為肝主筋,全身的筋都是由肝臟來管理的,由肝臟提供營養和能量來供給筋的正常功能。

要徹底治癒腰筋勞傷,除了要活血化瘀止痛這個治標的方法外,還得治本,就是補腎、調肝、健脾。 (本文整理自希望之聲英倫生活電台【榮大夫中醫漫談】節目,網址http://ukliferadio.co.u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