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兩種鯰魚在水面死死咬在一起 你猜最後誰能贏

看更多文章»

文化課教材(高級):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1)方出曝(2),而鷸(3)啄其肉,蚌合而拑(4)其喙(5)。鷸曰:『今日不雨(6),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7)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8)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9)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戰國策.燕策二》

【批注】
(1)蚌:音棒,動物名。體軟有殼,能產珠,殼可制器。又稱為「蛤蚌」、 「二枚貝」、「蛤蜊」。
(2)出曝:把殼打開曬太陽。曝,在太陽底下曬。
(3)鷸:音玉,鷸目鷸科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羽毛多為灰、褐等暗色調。喜食小魚、貝類及昆蟲等。
(4)拑:音前。挾持、夾住。
(5)喙:音會,鳥獸動物等尖長形的嘴。
(6)不雨:不下雨。雨,音玉,此為動詞,下雨。
(7)禽:音琴,通「擒」,捕捉。
(8)弊:音必,疲睏。
(9)熟計:考慮周詳。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趙國準備攻打燕國,蘇代為了燕國而去遊說趙惠王說︰「今日我來貴國,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打開蚌殼曬太陽,一隻鷸鳥飛來啄牠的肉,河蚌立刻把雙殼合攏,還把鷸鳥的長嘴夾住了。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很快你就會被太陽曬死。』河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很快你就成了死鷸。』牠們誰也不肯讓誰,一個漁夫經過,把牠們一起都抓走了。現在趙國將攻打燕國,如果燕、趙兩國長時間僵持不下,兩國的老百姓都會疲睏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將成為那個不勞而獲的漁翁。所以希望大王出兵之事能考慮周詳。」趙惠王說︰「好吧。」於是便停止出兵去攻打燕國。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濃縮為「鷸蚌相爭」這句成語,用來比喻雙方不和,互相爭執不退讓,而使第三者從中獲利。

【討論】
(1)河蚌和鷸鳥互不相讓,牠們最後是什麼下場?蘇代用河蚌、鷸鳥、漁翁各代表什麼?
(2)你認為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發生矛盾?你和朋友或家人發生矛盾時,你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而退一步海闊天空嗎?還是跟蚌、鷸一樣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兩敗俱傷?或是你自己有其它解決的方法?說說你自己經歷的最佳和最糟的處理結果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他們兄弟倆因為爭產互不相讓,鷸蚌相爭的結果,造成家族產業無法經營,只得拱手讓人。
例:每逢年終,各大百貨公司推出打折促銷活動,業者鷸蚌相爭,結果最大的贏家就是消費者。

【相似成語】
鷸蚌相鬥;鷸蚌相持;坐收漁利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鷸蚌相爭→爭先( )後→後( )居上→上下( )心→心( )氣和
參考答案︰
鷸蚌相爭→爭先(恐)後→後(來)居上→上下(一)心→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