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两种鲶鱼在水面死死咬在一起 你猜最后谁能赢

看更多文章»

文化课教材(高级):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1)方出曝(2),而鹬(3)啄其肉,蚌合而拑(4)其喙(5)。鹬曰:‘今日不雨(6),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7)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8)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9)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燕策二》

【批注】
(1)蚌:音棒,动物名。体软有壳,能产珠,壳可制器。又称为“蛤蚌”、 “二枚贝”、“蛤蜊”。
(2)出曝:把壳打开晒太阳。曝,在太阳底下晒。
(3)鹬:音玉,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种类繁多,羽毛多为灰、褐等暗色调。喜食小鱼、贝类及昆虫等。
(4)拑:音前。挟持、夹住。
(5)喙:音会,鸟兽动物等尖长形的嘴。
(6)不雨:不下雨。雨,音玉,此为动词,下雨。
(7)禽:音琴,通“擒”,捕捉。
(8)弊:音必,疲困。
(9)熟计:考虑周详。

【故事阐述】
战国时代,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而去游说赵惠王说︰“今日我来贵国,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打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它的肉,河蚌立刻把双壳合拢,还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很快你就会被太阳晒死。’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很快你就成了死鹬。’它们谁也不肯让谁,一个渔夫经过,把它们一起都抓走了。现在赵国将攻打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时间僵持不下,两国的老百姓都会疲困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将成为那个不劳而获的渔翁。所以希望大王出兵之事能考虑周详。”赵惠王说︰“好吧。”于是便停止出兵去攻打燕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浓缩为“鹬蚌相争”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执不退让,而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讨论】
(1)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它们最后是什么下场?苏代用河蚌、鹬鸟、渔翁各代表什么?
(2)你认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发生矛盾?你和朋友或家人发生矛盾时,你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而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还是跟蚌、鹬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两败俱伤?或是你自己有其它解决的方法?说说你自己经历的最佳和最糟的处理结果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他们兄弟俩因为争产互不相让,鹬蚌相争的结果,造成家族产业无法经营,只得拱手让人。
例:每逢年终,各大百货公司推出打折促销活动,业者鹬蚌相争,结果最大的赢家就是消费者。

【相似成语】
鹬蚌相斗;鹬蚌相持;坐收渔利

【课后时间】
成语接龙︰
鹬蚌相争→争先( )后→后( )居上→上下( )心→心( )气和
参考答案︰
鹬蚌相争→争先(恐)后→后(来)居上→上下(一)心→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