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詩 無以言」──專訪香江才子陶傑

王文君
font print 人氣: 30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10月14日訊】素有「香江第一才子」美譽的陶傑生於文學世家,從小就耳濡目染受父母的影響,寫作了得。17歲留學英國。16年的英國生活使他東西文化貫通,獲得雙方面的傳統教育和國際視野。亦因年輕時感受過法國、意大利人浪漫寫意的生活和態度,及受過繪畫名師的指導,因此,對美有獨到的鑑賞力和敏銳度。如何培養下一代去發現美,欣賞美?如何能走一條傳統的文學發展之路,找回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為此,本報最近獨家專訪了陶傑先生,請他和讀者分享這方面的見解。

在美的熏陶中成長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卻苦於無正確的方法,以為重金堆砌,以為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兒時理想付諸於下一代身上,強逼孩子就好。從陶傑成長的經歷可以看到,如果能從美的教育開始,令孩子知道甚麼是真正的美與善,相信為更重要。

陶傑的父母是1949年從大陸隨百萬逃港大潮來香港的,父親曹驥雲當年投奔的是從上海來港的姨媽,而他的姨丈就是上海第一代從美國引進機器做紗廠(20世紀20年代)的紡織實業首富王啟宇。王家當年無論在上海還是香港,都是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

從小深受資深媒體人父親的影響,陶傑喜歡看電影和戲劇,而他的父親亦曾深受過他爺爺的影響,因此,使得陶傑有機會接觸到舊上海流行的歌曲和一些經典的電影作品。或者對藝術和美的欣賞,就是從那時不知不覺開始的。

時至今日,陶傑喜歡的歌曲和電影作品仍多是中國大陸變色前後流行於上海灘和香港的經典之作,充滿著迷人的貴族懷舊氣息,和那一代人的美好回憶。歌曲有《夜來香》、《秋水伊人》、《薔薇薔薇處處開》;電影有差利卓別靈(Charles Chaplin)的《摩登時代》、及當年利舞台重演的《月光寶盒》……

「我父親小的時候,我爺爺,就是他爸爸帶他去看的。然後他要重溫,他要把那個記憶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他就帶我去看。所以,我有機會了解上一代。因為他喜歡聽那些老歌,他常常買黑膠唱片回來聽。他也喜歡聽京戲,馬連良的《火燒赤壁》、嚴鳳英的黃梅戲《天仙配》、《碧玉簪》及越劇等。」陶傑說:「我們小時候在香港,剛好是中西文化交匯,所以,我們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東西。」1956年希治閣(又譯「希區考克」)最著名的作品《擒兇記》中主題曲《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便是令陶傑記憶深刻的英語經典歌曲,無論電影的內涵、畫面及插曲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

含蓄 留白 餘韻

談到美學教育,陶傑舉每年電視台舉辦的港姐港男選舉活動為例,談到有女評判看見港男的肌肉就興奮地上下其手,他不解地說:「大家都去抓,摸完上面又抓下面……我想,哎呀,未免這個世界轉變得太快了,我是有點追不上。所以呢,美學,美是要含蓄,要有留白,要有餘韻。」陶傑認為,「女人要講究精神上的一些層次,《紅樓夢》好看,它就是要留白,話要說三分,最多說七分,因為女人是有修養的。王熙鳳說話,笑瞇瞇地跟你說,實際上是暗中在罵你。」

陶傑分享幾年前在大學教書的經驗:「有學生遲到了,我對她說:『哎呀,你真是了不起呀,還沒有畢業,已經有大師風範了。以前的大明星埋位才像你這麼施施然……沒想到你還沒畢業,已經有那麼點氣派了。』」結果,女同學滿臉通紅,馬上說:『對不起,下次不敢了。』如果你說:『你怎麼遲到?烏龜王八蛋!』非要這樣,這個世界就不美了。」

陶傑認為,不只是香港,整個中國人的社會都缺乏美學教育。美學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中國從來沒有。「可是您到法國、意大利的咖啡屋,你會有一種美的享受,它的美學滲透在生活裏,滲透在教育裏,滲透在音樂、繪畫、文學裏。而中國的美在文學的詩裏面,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我們是詩的民族,現在沒人讀了沒人背了,加上名牌爆發,一切都失去了美感。」

「人性是崇尚美的,不是崇尚醜的,但現在卻是人不美,景不美,說話不美。」陶傑說:「以前講五育──德智體群美,這是朱光潛在20世紀20年代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理論。其實,德育為第一,智──智慧,體──體育,群──社會,你怎麼跟人交往,不要做一個人緣很糟的人。人緣糟怎麼能做特首呢?!」因此,才子建議人要看看詩詞,看看《紅樓夢》,欣賞一下張大千的潑墨畫,要有美感的東西,醜的髒的東西不要。

陶傑強調:「文化是立國之本。儒家講禮義廉恥,道家崇尚自然,佛家返璞歸真,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優美的東西,把這恢復起來,把中國人的良好氣質重新建立起來。」他還建議,人不要那麼貪錢。

榕樹下 少了說書人

眼見孩子們被沉重的書包、現代低俗的電視劇、冷冰冰無人性的機械人蒙面超人壓得沉重,張嘴吐出粗口卻不覺得醜陋,不懂得珍惜感恩卻怨氣沖天……如何從下一代入手,從根本上扭轉社會的風氣,大家互相關愛,守望相助?如何從文學入手開始這一切?

陶傑認為,中國文學,兩千年的傳統文化,滲透著仕大夫的憂患,所以就忽略了小孩,也缺乏對兒童心理學的理解,不知道怎樣去表現。而西方文學,近兩百年來非常重視小孩心靈。

例如,英國文學有浪漫主義詩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他寫的一些詩很適合小朋友看,也有《愛麗絲夢遊仙境》、《綠野仙蹤》和現代大人小孩都愛看的《哈利波特》。英國還有一個兒童讀物出版社叫阿歇特(Hachette Children’s Books),出版全世界英文兒童讀物,用精美的圖畫、淺白有趣的文字,把英國歷史陰暗的往事,包括女巫、海盜等角色進行包裝,成為有趣的兒童故事。讓下一代很小就對英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興趣。

而在中國,適合小朋友看的書卻只有《西遊記》。加上中國有一個重要的傳統近代丟失了,就是說書人。以前的中國歷史故事,《岳飛傳》、《封神榜》等,都在農村的榕樹底下,由老頭兒說故事給小朋友聽,這是農村田園文化的一部分。現在這種口述說故事的人卻沒有了。

在英國,會有明星把故事用嘴說出來,讓小孩在睡覺時聽,故事情節吸引人,孩子長大了就會接觸文學原著。「我覺得在中國,如果能讓一些明星,每個人去口述一本中國文學名著,如《西遊記》,《封神榜》,《說岳全傳》,或者《濟公》、《包公》等故事章節,用孩子懂的語言和口吻講故事,灌製成VCD在書店裏賣給四、五歲小孩聽,這樣就能培養他們從聲音進入文字的一個聯繫。」陶傑遺憾地慨嘆,英語世界有這些,中國卻沒有。

兩個世界 兩種體會

出生在香港,陶傑自小就接觸了東西方兩個不同世界的東西。他建議讓孩子從小接受東西方兩種文化,外國的《小飛俠》,中國的神仙故事《哪吒》、《寶蓮燈》、《八仙鬧東海》……讓他們培養起對兩個世界的興趣,自己去領會和感受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神仙、鬼怪不同,情節不同。先不要給他們講理論,讓他們從小自己去感受故事的人物、背景、顏色、聲音、圖畫……從中培養小孩的一種美感。美感是一種感覺,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但有了這個基礎,長大後他們就會慢慢思考分析,始於美而終於善。誠如他曾經說過:美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它要弘揚的價值觀是「善」、善良。◇

轉載香港《優尚生活》第六十二期

(責任編輯:澹修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國第一名嘴塔克·卡爾森因敢言遭封殺;前美國之音總監之子成保守派媒體鬥士;聯手川普馬斯克堅守媒體真相陣地。
  • 陳雲裳福慧雙全、進退自如的一生,既有雲霞蒸蔚的絢麗多姿,又有光風霽月的明淨清爽……是遠比娛樂圈的緋聞婚變更適宜年輕姑娘眺望的風景。
  •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迪士尼改編成頗具女權色彩、實現自我價值的超級英雄。而神州千古傳頌的木蘭則是忠孝節義、智勇雙全、賢淑高潔的化身。雖然戰功赫赫、封為尚書郎,木蘭還是辭官隱退,回歸傳統的女性生涯。
  • 倪匡,原籍浙江鎮海,1935年5月30日出生於上海一知識分子家庭,倪匡是家中老四,本名倪聰。他小時候跑去看過槍斃「反革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種場面,「回來吃不下飯。」
  • 家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 李歐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學術、感情,都在書中完整呈現,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的各路人馬,也紛紛登場。
  • 王德威: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他們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學,終於夏濟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腦溢血過世,橫跨十八年,從未間斷。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言,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在歷史惘惘的威脅下,夏氏兄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饒有魏晉風雅,尤見手足真情。
  • 白先勇:文學導師夏濟安夏志清,二人的書信集比美蘇軾蘇轍的詩歌往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手足情深,真摯動人。《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不僅表露二人的兄弟感情,亦記載了當時的文藝思潮,二人的文學評語,啟人深思,彌足珍貴。
  •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 ── 夏濟安、夏志清 兄弟,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 《小鹿斑比》迪士尼經典動畫片幕後英雄、華裔動畫家黃齊耀2016年以106高齡去世。今天是他108歲的誕辰,谷歌搜尋引擎的網站首頁特別以簡短的動畫向他致意!
評論